冬季进度条拉进三九天,珙县阴了好几天,气温也只有个位数。1月9日凌晨5点不到,底洞镇锦绣村村民孙广没有缠绵温热的被窝,而是早早起来给自己养殖的“蚕宝宝”弄口粮摘桑叶。
孙广抓一把切碎的桑叶铺在蚕室架子上,淡淡清香立刻扩散开来。“早些年,家里欠下不少外债。”原来,孙广的母亲患有慢性疾病,曾经一度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也是在这个时候,孙广在别人的推荐下,开始养蚕。
孙广刚开始养蚕时收入不高,一年仅几千元。村里每年都为养殖户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开展养蚕技能培训。孙广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听讲很认真。养殖技术上来了,蚕茧质量和单产都高了。“这两年,我卖蚕茧收入就已经达到10万元左右,几年的欠账还完了。”孙广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养蚕挣到钱的村民还不少。
细数起来,珙县栽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有句话,“西南丝路,锦绣桑海”,说的就是锦绣村——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村、核心区。
孙广家不远处,锦绣村村民冯正英推开30平方米的小蚕房,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小蚕房是她去年扩建的,蚕房投用后,她家养的前三批蚕,就为她带来了3.2万元左右收入。
截至目前,锦绣村已有50多户发展了蚕桑产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3户,5万至10万元的有27户。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田联刚介绍说,“现在很多村民早上5点不到就去摘桑叶了,不然忙不过来。”
蚕桑也拉动了锦绣村的文旅产业。锦绣村摇变为蚕桑文化旅游景区,开创了网红打卡点——现代蚕桑农业园区、蚕桑园区VR骑行、桑文化展览馆、蚕桑园区数字展厅等,还带动了蚕蛹酒、桑枝香菌、桑枝木耳、桑树根、蚕蛹食品、蚕桑叶、蚕粉等农产品的销售。
在组织带领下,锦绣村村民在桑树林间套种白魔芋、黑土豆、紫红苕等特色农作物,室外蚕棚实施了室外蚕棚美化、亮化工程,新建了工厂化养蚕室,桑园行间套养土鸡,桑枝加工培植桑枝食用菌,有效实现栽桑养蚕生态循环,实现平均每亩桑园增产15%,每亩年产值增收1000余元。
“为了长远发展,我们还将协助锦绣村争取蚕茧深加工企业落户,促进农业种养殖向农业加工和劳务产业的转变,进一步延伸蚕桑产业链。”珙县政协副主席熊宗炳告诉记者。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