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家纺大会暨中国家纺协会七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于11月20日在纺织谷——青岛人工智能国际客厅隆重举办。本届大会被列入国家工信部、商务部“2024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的重要活动之一。
本次大会以“聚势谋远,思变未来”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与特色推荐”并行、“平行论坛与实地参观”联动,聚焦宏观政策、行业趋势、产业协同、绿色发展、行业创新、服务转型等多个关键议题,共谱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次会议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青岛大学、众地家纺有限公司、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青岛邦特生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迦南美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协办,青岛市家纺协会特别支持,赛得利集团、TESTEX特思达(北京)纺织检定有限公司联合支持。
参加会议的领导嘉宾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兆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杨东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杨柳,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桂强,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陶兴成,青岛市工信局副局长张金灿,青岛大学校长魏志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东伟,海尔集团科学家、洗涤产业总工程师吕佩师,中国棉纺协会会长董奎勇,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朱晓红。
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中国纺联各部门和协会领导,山东省和青岛市各部门相关负责人,中家纺全国各家纺产业集群地、地方家纺协会和相关院校负责人,家纺协会副会长、特邀副会长、协会理事和重点会员单位代表,以及行业上下游相关企业代表。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易主持大会主题演讲环节。
蓄势破局探索行业发展新未来
青岛作为近现代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汇聚了众多家纺企业,与家纺行业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大会东道主,陶兴成致辞表示,作为“母亲工业”,青岛纺织业为城市发展乃至纺织行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方案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巩固青岛特色产业集聚区优势。在家纺方面,青岛拥有规模以上家纺企业41家,拥有众地家纺、迦南美地等行业领先企业,连续24年举办的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打造了集品牌展示、文化交流、商业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时尚平台,赋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共同构成了青岛市家纺产业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面对行业新变化,2024中国家纺大会落地青岛,必将为促进行业绿色健康发展,深化全国家纺企业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科研、人才、平台优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与青岛合作注入新动力。
俞建勇在致辞中谈到,纺织作为传统产业,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已形成全世界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纤维加工量及出口总量稳居全球首位,高性能纤维更是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纺织强国之列。家纺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肩负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责任。家纺行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极具重要意义。他从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重点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绿色生产创新能力,推进行业低碳发展;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多元化技术人才梯队四个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阐述。
杨柳致辞表示,近年来,家纺行业规模优势不断强化,在吸纳就业出口创汇、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工信部将持续推动家纺行业从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渠道变革等多个维度出发,以技术为引擎实现转型升级,向产业链更高端加速迈进。一是推动多元化创新,加快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企业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二是增加高端优质产品的供给,培育一批在消费市场上拥有知名度和引导能力的终端品牌,满足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升级的需求。三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印发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编制数字纺织图书,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方向指引和案例借鉴。
魏志强致辞表示,青岛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省“冲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历经多年发展,实力不断攀升。学校纺织学科创立70多年来,致力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学校还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围绕纺织产业链布局,形成以纺织学科为牵引的学科集群,在生态染整、海藻纤维、功能纺织品等领域取得创新研究成果;在纺织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不断向智能可穿戴、医疗卫生等领域延伸,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确定了生态纺织技术、功能纤维与纺织品、纺织智能制造、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纺织时尚创意设计五大研究领域;拥有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研平台,企业合作开发研究院平台,在纺织产教融合、打造山东纺织万亿级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聚力前行提升家纺新质生产力
杨兆华作了“聚力融合,拓新赋能——提升我国家纺行业的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演讲。他谈到,2024年以来纺织行业呈现了生产恢复性增长态势,行业质效有所改善,同时,国内市场保持增长,出口规模保持微增。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市场复苏总体乏力;行业利润增速回落态势较为明显;行业承压修复态势仍将延续。面临当下的挑战,同样并行着机遇,所以企业家们要提振信心,迎接挑战。
他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铸就核心,提升能力,推动行业企业发展。一是品牌赋能:坚挺价值空间;二是数智赋能:提升运营效率;三是出海赋能:拓展市场边界;四是AI赋能:优化消费体验;五是合作赋能:集成生态优势;六是科技赋能:引领行业协同。他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案例,结合家纺行业实际情况深入剖析,将六大创新路径生动的分享给与会嘉宾,引人深思。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东伟就纺织服装产业、产业科技创新应用前景及转化情况、功能性家纺发展方向以及产教融合新路径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当前中国纺织工业正在发生体系变革,科技创新正成为产业价值的核心来源,关键技术与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数字创新正在构筑新的产业形态。随着碳减排的重要性增强,市场对绿色环保和可持续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围绕双碳目标,行业应多路径探索绿色技术,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于家纺行业而言,应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能智造为依托,大力发展健康与功能性产品,以智慧睡眠重塑产业链。
吕佩师以“践行绿色低碳,共创美好生活”为题分享了海尔洗衣机依托三位一体全球化布局,利用多品牌协同,为全球用户提供差异化纺织品全生命周期最佳洗护生态解决方案的优势所在。在创新方面,海尔洗衣机利用原创科技,持续迭代引领行业高差异化产品;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掌握国际标准话语权;同时,还通过突破关键性技术和供应链布局实现智能制造全球领先。在家纺洗涤方面,海尔洗衣机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可自动感知家纺织物的特性、洗护参数、产品结构和化学介质,自动匹配最佳洗涤程序;通过调整针对不同材质织物的养护专用模式,满足服装家纺全方位护理需求,使其达到蓬松柔软、均匀舒展的状态。同时,海尔还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为消费者提供及时、专业的售后服务。
创新引领打造产业发展新标杆
青岛素有“上青天”美誉,是中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纺织被誉为青岛“母亲工业”,拥有深厚的产业底蕴与强劲的创新实力。本次大会能够成功落户青岛,得到了青岛市家纺协会及协会龙头企业的鼎力支持。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兆祥主持大会特色推荐环节。
青岛市家纺协会会长、众地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亮在特色推荐环节中介绍到,青岛是我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曾经青岛纺织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赢得了“上(海)青(岛)天(津)”的美誉。随着青岛的产业不断转型升级,青岛的纺织业逐渐由生产加工型为主,向贸易出口型转变。青岛家纺产业涵盖了床品(套件、靠垫、芯被毯、床笠)、窗帘、毛巾、家居服、围裙、厨浴用纺织品、水暖床垫、地毯等多个家居品类以及相关面料和纱线的生产,产品工艺性强,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未来青岛市家纺协会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站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推进产业提升与转型,引领行业实现创新发展。
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周磊介绍说,在青岛纺织业百年节点上,集团于2002年诞生,肩负起创新和传承的使命,专注“特色纺织、科技纺织、健康纺织”,从传统制造到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协同体系的定位出发,拓展出三大核心业务:一是以专注纺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产业链融合为内容的纺织服装产业投资运营;二是以打通供应链与创新链,搭建纺织原料和服装供应链服务平台为方向的纺织产业服务贸易,在创新和绿色纺织领域,与国内外客户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三是以“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平台”为目标进行产业园区开发运营,青纺联发起成立示范级园区——纺织谷,并投资建设了台儿庄产业园、胶州银龙工业园。依托园区优势,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以胶州、台儿庄为支撑,助推地方产业布局优化和城市更新发展新局面。他表示,期待与行业同仁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家纺协会七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同期举办。刘兆祥在会上通报了协会2023年度会费收支情况,宣读了中国家纺协会七届三次理事会新增补理事名单和特邀副会长名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吴末寒为总监票人。
经投票选举,大会增补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青岛羽翎珊家纺织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再登科技有限公司、南通百富帝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帘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海宁海宏新材料有限公司为本届理事会理事单位。增补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总经理张红霞为特邀副会长。
大会还审议通过了《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自律公约(草案)》和《中国家纺协会新闻发言人制度(草案)》,中国家纺协会副会长葛江霞担任协会新闻发言人。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众地家纺有限公司筹建“智能健康睡眠创新中心”签约仪式举办。在全体与会嘉宾的见证下,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田明伟和众地家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跃民博士上台签约。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与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筹建“家纺洗护生态服务平台”签约仪式举办。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授予卡萨帝洗衣机为“官方唯一指定高端家纺专业养护产品”。在全体与会嘉宾的见证下,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朱晓红和海尔集团科学家、洗涤产业总工程师吕佩师上台签约。
海尔用户体验总监王俏俏与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共同启动太湖雪“丝绸·专属养护程序”。胡毓芳表示,太湖雪和卡萨帝已率先在“专属方案研发、专业洗护场景搭建、家庭洗护方案”等多维度开展合作,双方强强联合,共同引领高端生活方式,创用户最佳体验。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朱晓红作上午大会总结发言。她表示,2024中国家纺大会作为国家工信部、商务部“2024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的重要活动,会议内容紧贴家纺行业发展热点、难点,前瞻性强,信息量大,是一场有深度、有内涵、内容丰富的高端对话平台。希望行业企业能够把握住大会提供的宝贵信息和资源,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家纺行业高质量发展。
她强调,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家纺企业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要有全局思维,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形成竞争新优势;要有科技思维,把握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有价值思维,把握协同创新关键,在品牌化、绿色化、时尚化价值打造中实现共赢发展。中国家纺协会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大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会员企业发声发力,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家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为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聚智共赢联动行业全链启新程
下午,分别以“跨境电商与家纺企业海外布局”和“新时代下家纺科技与服务创新”为主题的两场平行论坛成功举办。
平行论坛一:跨境电商与家纺企业海外布局
当前,跨境电商已成为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商与家纺产业带互为支撑,在产业和贸易发展两个层面协同增效。“跨境电商与家纺企业海外布局”论坛就国际化生产力和国际化渠道体系展开研讨,促进跨境电商与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家纺企业海外布局,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方案、新思路。
本论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吴永茜主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际贸易办公室主任赵明霞以“当前纺织行业的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为主题,分享了纺织行业出口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建议,为家纺企业跨境及海外布局方面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意见。亚马逊大客户拓展及运营团队华北区主管段祺浩以“家纺跨境电商现状及趋势解读”为主题,从全球家纺主要品类规模到各地终端消费者需求特点,分享了其丰富的运营经验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助力家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
会上还举办了由赵明霞主持的“跨境电商与家纺企业海外布局圆桌论坛”。在“国际化生产力”主题环节,邀请了杭州柯力达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尤恩校,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倪国华,青岛迦南美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晓辉三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在企业海外发展方面的洞察思考与实战经验。
在“国际化渠道体系”主题环节,邀请了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从海,江苏苏美达纺织有限公司海外供应链开拓总监、经营发展部高级经理顾琰,众地家纺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宪坤,浙江金蝉布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四位嘉宾分享了助力家纺企业开拓海外渠道,建设运营体系的思路。
平行论坛二:新时代下家纺科技与服务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行业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行动是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版块。“新时代下家纺科技与服务创新”论坛就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两个层面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本论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葛江霞主持。
在“科技创新”层面,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明伟作了“健康用智能纺织品及多场景应用”主题分享,青岛邦特生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传雷作了“邦特Naturefi功能纤维赋能健康家纺”主题分享,赛得利集团下游市场拓展总监潘燕华作了“‘纤’启绿色未‘莱’”主题分享。他们围绕智能纺织品应用、功能纤维赋能应用以及绿色纤维应用优势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在“服务创新”层面,海尔洗涤产业衣物洗护研发工程师宁琳作了“海尔高端面料洗护探索”主题分享,青岛云裳羽衣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传滨作了“家纺后市场服务与创新”主题分享。他们为与会者打开了服务创新转型的新视野与新路径,共同探讨服务创新发展策略,也带来了家用纺织品及衣物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场景和解决方案。
会议期间,全体与会嘉宾参观了人工智能国际客厅、纺织谷网红园区、上青天博物馆和大会展位区。会后,集体参观了青岛大学纺织馆、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明日,全体与会嘉宾还将参观海尔生态体验中心和衣联生态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