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充市嘉陵区“融桑之道”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1-26 09:22:00 来源:南充新闻网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南充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作出了“以产业兴市制造强市为引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为我市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以县域、乡村为重点、难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指路明向。近年来,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开发、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理念,基地栽桑养蚕、工厂缫丝制茶、景区倚桑兴旅,以工促农、以工带农,实现了“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蹚出了乡村产业融合新路子,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融桑之道”

  建基地,育园区,夯实融合底部基础。农业生产行业是三产融合的底部基础。在推进三产融合中,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始终坚持以农业为核心,聚合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双桂、龙蟠、大通桑粮猪国家级现代农业精品线,全面整合区级涉农项目,切实解决蚕桑基地用地、用电、交通、水利等基础配套问题,有效带动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产业龙头企业下乡建基地,组织和联合农业专合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45家,打造桑蚕丝纺“原料车间”,全面夯实桑产业底部基础。园区构建“龙头企业+研发团队(高校+科研院所)+基地+专合社+农户”的桑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实行企业提供资金、专家提供技术、集体组织服务、专合组织管理、群众就地务工“五方”共建,确保农民群众拥有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销售底金、效益奖金“五金”增收,确保农民群众始终成为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强科技,创品牌,赋能融合新动能。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坚定不移强化科技优势集聚,联合6家科研单位组建成立了南充创新桑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此为载体,积极加强与中国蚕学会、中国桑蚕丝绸产业集群、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等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实验站所联系协作,搭建起桑蚕丝绸高附加值开发公共技术研究平台,聚合蚕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获得自主知识产权45项,为嘉陵桑产业全链集群发展提供了全国最顶尖的科技支撑。园区坚持“把准一项产业,培育一个品牌,形成一个体系”的发展模式,持续擦亮桑产业三张“国字号名片”,形成品牌优势,拓展产品市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搞加工,兴农旅,实现产业延伸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拓展农产品功能、提升农业附加值是产业融合的现实意义。在建设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同时,嘉陵区坚持推动桑产业由“农业主导”向“三产联动”转变,着力拓展桑产业加工链条,推动桑叶茶、桑食品、桑药品、桑饲料、丝纺绸缎等精深加工企业集约、集群发展,走出一条蚕桑产业全链条开发的全新“经桑之道”。行业龙头企业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大力开发食品桑、饲料桑、医药桑,推出春桑茶、霜桑茶、桑茶粉、桑食品等五大类近100余种产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用好近万亩绿色桑田,养蚕、采摘、观光,集研学、传承、旅游于一体,以农兴旅,以旅促农。

  嘉陵区“融桑之道”的经验启示

  补短:坚持集群式链条式发展,筑牢产业融合之基。坚持链式发展打造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主导产业是基础和关键,这决定了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链式发展是现代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围绕主导产业做强产业链条,产业链条越长,产业的集聚效应越强,产业发展的潜力就会越大。在嘉陵区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做优做强栽桑养蚕种养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向二产、三产靠拢,努力延长产业链,同时鼓励相关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产业的倍增发展。

  扩能:突出差异性特色性发展,提升产业融合之要。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通过融合催生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契机。所以,在嘉陵区融桑之路中,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充分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注重对科研人才的引育、对科研平台的创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目的就是要依靠科技成果打开桑产业发展新思路、新局面。产业融合要因地制宜,更加注重在“特”字上下功夫。南充处处散发着南充蚕桑丝绸文化的气息。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正是立足这一地方优势、特色,以敢想敢为的精神,创新发展产业项目,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依据地域差异性和资源禀赋,推动构建多元融合模式,如“生态+产业模式”“文化+产业模式”“旅游+产业模式”“互联网+产业模式”“金融+产业模式”等。

  增效:坚持联农带农机制,落实产业融合之本。产业融合的目的在于把融合产业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让农民增收。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在坚持产业发展的同时,坚持以农户利益为核心,构建“五方共建”的联农带农模式,兴农、带农、富农。产业融合要持久长效,要始终维护农户利益,将产业发展与农户致富增收紧密结合,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模式。坚持农民劳务优先,积极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和完善订单农业、二次返利、农民入股等机制,持续增加农户收入。推广农民创业引导与服务机制,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创设创业引导基金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解决创业用地、金融信贷等难题,创设“政府+运管方+企业”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实现农民技能定向培训和创业精准指导等服务,切实增强广大乡村建设者推动乡村产业融合的机遇和能力。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根基,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坚持多管齐下,既要培育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又要面向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乡村产业融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要实现城乡产业各环节、各领域的深度有效融合,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磨合直至自主有序运转。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