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入围公示

http://www.texnet.com.cn/ 2023-11-02 08:53:29 来源:中国纺联非遗办

2023年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入围公示

  2023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推选活动于9月启动,经过近两个月的全面征集推选和严格初评,入围名单已确定。现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官方媒体面向社会公示17位入围人员情况。公示期间无异议者将获得候选人资格。公示时间为2023年11月1日至11月3日,最终入选结果将在第七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揭晓。

  特别提示:本次推选活动全程无收费环节。公示期间,如对入围者姓名、职务(称)、个人事迹、业绩成果、品德行为等存在异议,可发送邮件至监督邮箱:fzfy2017@163.com反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拥有最终解释权。

  (入围者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王玉,汉族,天津市华都抽纱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天津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天津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天津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王玉致力于纺织非遗抽纱技艺三十余年,幼年在家人的影响下与传统手工艺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就职一家外贸绣品厂,九十年代末企业改制后自行创业,注册了天津市华都抽纱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申请了《华艺锦都》品牌,为了抽纱技艺有序传承曾多次到河北、山东等民间、乡村调研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组织当地妇女发展民间技艺,落实基地化管理,带领上千名绣工就业,使这些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收入得到了提高,增加了文化自信力。由于现代化技术突飞猛进,供需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者的审美日益提升等因素,传统抽纱技艺产品市场遇到瓶颈,为了传承技艺王玉坚持守正创新,秉承只有不断创新抽纱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延续传承的信念,王玉带领团队设计研发适应于当代生活的200余种抽纱作品,并常常奔赴各大展览场馆,以口述技艺+指导体验等方式,用实际行动传播抽纱文化,曾获得过多次荣誉和奖项。

  中国文化灿若星河,包容并蓄,抽纱是世界文化与中国传统工艺的交融代表,作为纺织非遗事业的传承者和守护者,王玉从民间收集整理抽纱传统纹样近千种,不仅给创新设计带来艺术参考,也给正在计划编辑出版的《抽纱专著》带来文化价值。为回归抽纱技艺在大众生活中的价值,王玉正在筹建抽纱刺绣非遗传习馆,励志把纺织非遗的精髓保护好、传承好,用真诚和热情传递纺织非遗的价值,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邓丽元,汉族,红馆旗袍创始人、中国服装协会国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苏州丝绸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讲师

  2007年,邓丽元与母亲共同创办红馆旗袍品牌,至今已17年,品牌致力于复原百年前手工古法旗袍的制作工艺。2019年,邓丽元创作的古法旗袍作品入围IYDC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2020年,获得淘宝官方认证“淘宝手艺人”称号并兼任世界大学生时尚设计大赛评委,同年获得国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群研培计划“杰出匠人”称号。邓丽元以古法手工旗袍为载体,研发基地坐落于昆山市北京服装学院晨风时尚产业学院,从产品研发、手工制作和教学教研等多维度全方位的打造现代“新非遗古法旗袍品牌”。

  近年来,邓丽元更加注重古法手工旗袍的学术研究,在业内成绩斐然。2021年至今担任东华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专注于古法手工旗袍课题研究;2023年担任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务理事并联合出版论文集。此外,围绕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相关文件要求,配合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参加北京服装学院与大凉山州妇联组织的彝绣项目,深入彝族贫困地区考察,并将调研成果转化成作品在北京时装周发布,获得2020北京时装周最佳设计奖。与此同时与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山东工艺美院等多所开展高校协同育人项目,宣讲非遗技艺,开展纺织非遗技能培训。同时在中国妇联巧娘协会授课,传授古法旗袍手艺,尤其是带领居家及留守妇女就业创业。

  贠天祥,汉族,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北京时装周组委会执行主席

  贠天祥始终坚持做好纺织非遗的时尚传播者,以“给中国品牌把握时尚话语权的机会”为己任,致力于推动纺织非遗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自2016年北京时装周创办以来,贠天祥作为主要发起者、策划者、推动者之一,分管北京时装周各项重点工作,亲自对接全国知名纺织非遗人,策划流行发布及展览展示相关活动,落地首都时尚文化地标。八年间,将“纺织非遗”概念融入40余场时尚活动,并将非遗大秀植入历年北京时装周开幕式、闭幕式中,以时尚文化为媒,有效传播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成果,坚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之美。

  2020年,贠天祥主导创建非遗时尚展示交流平台,聚合全国纺织非遗资源,打造系列纺织非遗时尚交流活动,引领纺织非遗时尚文化设计创新,助推中国纺织非遗时尚化、年轻化、科技化、国际化发展。2022年,根据中宣部文改办有关通知,北京时装周“北京非遗时尚文化孵化平台”确定入选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入库项目。

  自2021年以来,贠天祥连续三年策划实施北京与新疆和田“非遗时尚”主题秀展活动,有效推动国家级纺织非遗——艾德莱斯绸的设计升级和品牌培育;2023年,牵头策划SS2024北京时装周开幕盛典在前门大街举行,聚焦北京中轴文化,展现传统与时尚、历史与未来的独特审美范式;策划“三江源起‘玉’见北京”——北京·玉树文化交流月项目,将玉树藏袍、织锦、青绣等文化元素以时装系列呈现,同时举办玉树民俗文化展、非遗时尚沙龙等系列活动,推动玉树非遗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化、时尚化运用。

  苏晓莉,回族,青海省政协委员、海东市人大代表、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省级传承人

  苏晓莉带领团队成立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积极开发青绣市场,培养设计人才,坚持设计创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把传统元素和现实需求在刺绣文化创意产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带领着各族妇女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解决了部分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更发挥出少数民族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其中,培训工坊带头人50余人,培训绣娘2000余人,孵化10余家企业并签订青绣订单,与全省青绣非遗工坊、培育企业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辐射带动5万余名绣娘、绣郎就业增收,致富奔小康。

  苏晓莉在纺织非遗领域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获得一系列荣誉称号。其中,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苏晓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此外,她还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杰出人物、新时代旅游业女性榜样、青海十大影响力品牌人物、全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高级国礼艺术家、全国乡村工匠、青海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家乡人•突出贡献奖”等。苏晓莉还被评为金砖国家女性创新大赛“木兰奖”,成为获得该奖的三个中国代表之中乡村振兴领域的唯一一名。

  李素芳,瑶族,广西过山瑶家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工匠

  李素芳把企业资金引入瑶山村落,建设乡村创意就业工坊,助推当地农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工作。她创建创办瑶族服饰制作工坊,生产瑶族服饰和服饰刺绣衍生产品,坚持以“公司(设计生产营销中心)+基地(文化和技艺传承培训体验、乡村扶贫车间)+农户(绣娘工坊)”的模式进行产品设计制作与生产,创建了“前店后村”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安排居家灵活就业农村绣娘500余名,为员工和绣娘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每年生产瑶绣产品2.1万余件,其中2种刺绣作品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做成商务笔记本的配饰;设计生产的瑶族服饰走上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仪式。

  李素芳还积极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各类高规格的展会200多场次,近100件作品获得各类各级奖项。除此之外,李素芳应邀到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赤峰学院、珠海学院、贺州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当地中小学和多个培训班,为20000余人传授瑶族服饰文化和瑶族传统刺绣技艺课程。她还热心公益,为山区学校开展捐资助教活动,捐助民族校服和家庭困难学生,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公益捐助慈善活动。

  李蓉丽,傣族,云南绿野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昆明玖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昆明市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第十五届昆明市人大代表

  多年来,李蓉丽一直致力于非遗事业,专注布艺类民族工艺品——传统刺绣和染织的设计创新、制作及时尚产品领域开发,秉承“根在传统、源于民族、创造时尚”的理念,先后创立云南绿野经贸有限公司、昆明玖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被国家相关部委、机构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其品牌及产品荣获“云南省文化产业知名品牌”“中国品牌旅游商品”等。

  李蓉丽带领团队采用植物染色、扎染、刺绣、手工织布等创作了大量作品,远销世界各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作品三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徽章”,荣获国家级,省级设计类、工艺美术类、旅游商品类的金银铜奖数十项,获多项外观设计、发明专利。事迹多次被官方主流媒体报道。

  李蓉丽义务帮助石屏县哨冲乡民族社区成立刺绣协会,点燃民族社区百姓对传统刺绣的热爱与信心;与云南省花腰彝族刺绣非遗项目传承人合作,为绣娘创造工作机会,带动了地方刺绣产业发展。对云南濒危特色火草纺织进行保护性开发,在丽江永胜、昆明五华区等地对其手艺人培训,开发与火草纺织相关的在地文化旅游项目,包括体验研学、乡村旅游、地域特色手工文创产品开发等。李蓉丽通过创新设计、市场开发与非遗保护结合,让古老的纺织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活态传承。

  张荣华,汉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会长,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光彩事业发起实施25周年纪念章”等荣誉称号

  为责任而生,为使命而活,为传承而前行!张荣华十年非遗坚守,传承初心不变,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古今结合活化技艺、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及数字化转化,助推了纺织非遗的产业化、生活化、市场化发展。

  张荣华积极挖掘整理传统文化符号元素,打造56个民族体验馆,梳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纹样,完成瑞兽、植物、民俗、典故等类别近百种建筑吉祥纹样图案。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村寨采风行动,对四大名锦、四大名绣及21种少数民族织锦、27种少数民族刺绣进行挖掘整理,形成锦绣中华——中国织锦刺绣资料汇编。还加强对宋锦传统织造技艺保护,联动宋锦织造技艺唯一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共同对宋锦传统纹样进行数字化转化,探索并开发数字藏品。

  张荣华亲自指导纺织非遗文化创新产品,与京津冀五十多所高校、百余所中小学校达成非遗进校园课程合作,辐射人群超5万人;成功开发花样YOUNG非遗系列材料包18大类近30款,包括银丝镶嵌、草木扎染等,真正让纺织非遗技艺走进课堂、融入生活,让人们近距离感悟纺织非遗文化的无限魅力及宝贵价值。其中,开发的非遗锦盒,体现纺织文创产品互动性,订制采购达10万+,亮相澳中博览会等国际舞台,助力中国非遗走向世界!

  陈乔,汉族,广州筑梦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项目广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第三届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第四届广东纺织服装非遗推广大使

  陈乔擅长广绣与服装服饰融合创新设计,以产-学-研新的运营模式填补了市场企业少有的产学研空白,在研发广绣技艺产品创新和文化振兴作出突出的贡献。产品研发方面,将香云纱面料与广绣工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结合起来在服装服饰、文创产品上的创新运用,称为双非遗元素,深受市场喜爱。此外,受广州信息时报邀请以广绣工艺设计87版《红楼梦》三大主角宝玉、黛玉、宝钗和袭人戏服及迷你版复刻再设计,深受大家喜爱。

  近年来,还致力在广绣公益教学上做出重大贡献,受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广州市少儿图书馆等单位邀请为市民公益授课多场,积极推广广绣技艺,为学校、社区、社会培养广绣技艺人员多名,直接受益1000多万人次。

  在科研方面主持多项省部级、市级、校级非遗科研课题,建设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陈乔广绣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广东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9年发布广东时装周“陈乔-岭南文化.非遗广绣嫁衣发布会”,是广东首场每套服装以广绣工艺制作设计,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获“2019年度广绣女装设计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30多项,授权广绣技艺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共27项。近年来多次受邀为各大单位进行广绣服装秀展演及作品展览,获得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陈洪江,汉族,诸暨市政协委员,诸暨市网络界人士联谊会会长,玺爱珠宝创始人

  近年来陈洪江深入诸暨非遗、诸暨纺织、诸暨珠宝等领域,利用“诸暨市网络界人士联谊会”平台资源,培养电商主播,实现产业联动,孵化以互联网传播新业态为诸暨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

  为探索产业联动效应,他推出纺织非遗与珠宝文创产品,拉动美丽经济,弘扬西施美丽文化,传承民族服饰典故,组织策划第六届诸暨市旗袍文化艺术节,将中国传统服饰与珍珠饰品巧妙结合,五色交辉、相得益彰,通过旗袍视觉艺术阐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时尚秀场新高度,助推诸暨市传统服饰文化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旅融合发展、多元产业培育创造空间。

  陈洪江以现代企业家思想,贯彻国家“三品”战略理念,认为产品设计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他在工作中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交流及展览展示活动,分析消费者心理,与市场需求对标,以产品功能性、美观性和观赏性形成互动,研发跨界融合非遗产品,利用电商平台、网红主播带货试销。

  组织搭建内测版“诸暨非遗创新设计资源协作平台”,筹建“诸暨非遗产业协会”,为下一步梳理诸暨非遗资源、搭建专家体系,开展技能培训,举办展览展赛事,区域品牌孵化,非遗成果转化等工作夯实基础,为诸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赋能。

  陈桂林,汉族,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广东省非遗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陈桂林参与《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评估通则》《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标准化通用方法》等3项国家标准立项申报、调研论证、起草工作。

  牵头发起成立全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得到了全国600多所职业院校的积极响应,创办“广东省非遗教育研究院”,有效调动了院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为非遗保护培养了重要人才力量。

  创办“全国职业院校师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暨非遗教学成果展示会”,成为搭建职业院校师生非遗技艺展示的平台,参赛院校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一百多所院校。全程参与“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的方案制定并主持裁判工作,获得“非遗职业教育特殊贡献奖”。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融合国际论坛”,并纳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活动之一,创立“匠师学堂”职教出海品牌,目前已与泰国、法国等17所院校共建。

  探索职业教育非遗文化育人新路径,以手工技艺传承创新为突破,不断完善非遗特色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纺织之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非遗职业教育特殊贡献奖。

  范玉明,汉族,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缂丝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缂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06年,受明十三陵博物馆邀请与南京云锦研究所数位专家一同参与出土文物复制项目,在此期间多次前往北京定陵分析、描摹原物。原物炭化严重,通过分析研究织物组织结构,参考文献古籍、根据发掘报告还原色彩,最终形成设计图样,并成功复制“明黄地万历十二章纹福寿衮服““寿桃毡靴”“罗地织龙戏珠膝袜”等十余件文物。

  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艺美院等多所学校进行合作,创办了“范玉明缂丝织造技艺大师工作室”,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苏州市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此外,本人创作大量缂丝作品,其中作品《和谐社会》获首届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传统技艺奖”,缂丝作品《风骨》获得了“从若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双年展优秀奖”,《缂丝陈设、挂帐十二件》《玉牡丹》等近十幅作品被各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南京大学博物馆等多家美术馆收藏展览。

  近年来,为传播非遗文化,传授缂丝技艺。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多个自媒体平台注册(奇人匠心缂丝大师)帐号累计视频播放量过1000万,粉丝16万,获赞100万,成功实现非遗“活态化”目标。

  洪利,汉族,湖北梅开二度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梅挑花市级传承人

  洪利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梅传统民间艺术黄梅挑花升级创新后,与艺术殿堂法国“法式刺绣”进行中西技法结合,通过中西合璧再设计,纯手工打造挑花+刺绣原创作品,力求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营造现代新中式审美。

  黄梅挑花为湖北省黄梅县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市场变化、创新理念缺乏等多重因素影响,黄梅挑花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市场现状持续走低。在此背景下,洪利明确了“黄梅挑花+”的理念,创办湖北梅开二度文化有限公司,以文创赋能黄梅挑花产业,以创新开拓地标优品市场,守护传承好黄梅挑花这张金字招牌。2020年创业初年订单量300余幅,2022年突破订单量2700余幅,2023年上半年的订单量就超过2022年全年订单量,解决200余位留守妇女就业。

  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劳务品牌建设的部署安排,不断提升湖北省劳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洪利结合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积极推进“传承绣娘”培训计划,着力打造“黄梅挑花”优质品牌。2021-2023年,以就业重点人群、乡村留守妇女、挑花爱好者为主要对象,深入开展黄梅挑花技能培训,培训熟练绣娘3000人次以上,将劳务品牌转化为高质量就业名片、返乡创业名片、招商引资名片、地方产业名片和城市发展名片,为地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郭守雨,汉族,广州例外(珠海研发基地)研发经理,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植物染标准化工作组委员

  郭守雨秉承匠人之心带领团队坚持特色手工技术创新,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与实践中,提取天然植物染料应用于纺织产品上,突破了常规工艺。经过16年不懈的探索与总结,对草木染技术的传统手工扎染、吊染、植物移印、蒸印、拓印等传统工艺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研发成果,尤其以特色创新工艺推动了设计。

  提高传统手工附加值,为公司创造利润3800余万,帮助贫困山区手艺人增加收入。申请发明专利《提升植物染料上色效果的织物染色方法》等25余项,其中12项传统植物染创新发明专利已授权,并与广州纤维检测研究院合作针对传统植物靛蓝类和姜黄类植物染料织物鉴别关键技术研究荣获国家项目奖,被邀参加微博电台“有话植说”栏目,走进桂林东篱古村参加第二届植染大地传统植物染联展演讲,传播古老的植染技艺文化传承,促进了文旅乡村发展。

  郭守雨在中国植物染联盟推动下,代表企业牵头制定了植物染针织和机织服装企标,以及首个中国《机织服装植物染质量技术要求》行标制定。植物染标准的制定,为服务于植物染领域中产品检测方法及产品标准化有着重要意义,为产品质量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对推动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环保低碳做出应有贡献。

  黄刚,汉族,深圳元臻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0兼设计总监,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黄刚一直将活化非遗与文脉承续作为他创作的出发点。近年来,他创意的《文脉承续·中国字》《文脉承续·中国结》《文脉承续·中国染》《文脉承续·中国壮锦》《文脉承续·香云纱·锦·绣·中华》等一系列作品为非遗文化注入时代气息,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中。他的非遗设计作品多次入选时装艺术国际展,多篇非遗论文及作品等在核心期刊发表。

  2018年设计作品《文脉承续·中国字》、《文脉承续·中国结》获中国时尚大奖“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该作品于2021年为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永久收藏。2021年设计方案《大红灯笼·盛世中华》荣获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优秀设计奖。

  2023年,黄刚将广东非遗项目“香云纱”和册亨布依族刺绣融合设计成为“锦绣中华”系列服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4春夏系列)的舞台上倾力呈现。黄刚将非遗元素与STEIGER国际领先的3D针织打印技术相结合,以“非遗+科技+时尚”的设计理念,赋予古老的布依刺绣技艺新的生命力。最终凭借这组作品斩获“2023年度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大奖。在他看来,册亨布依族刺绣既是能穿在身上的文化,也是能捧在手里的饭碗,让更多妈妈留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更是讲好非遗故事、根植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龚航宇,汉族,浙江香黛宫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创意总监,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杰,旗袍文化国际大使,中国时尚美学服饰创意大师,中国服装协会国风专委会副主任

  自2013年以来,龚航宇一直致力于用旗袍非遗技艺与国际时尚设计相结合,开创了时装旗袍的概念。被媒体誉为“现代旗袍第一人”,独立开发以旗袍为核心的十二香黛艺术品牌,通过一带一路文化输出走向27个国家。

  除此之外,龚航宇以旗袍为载体,结合各地文化特色,成功打造多个文旅融合优秀案例。一是文化扶贫,将非遗与旅游结合,通过时尚产业对接达到扶贫的效果。龚航宇将布依绣娘文化结合到旗袍及现代服饰,在兴义打造了非遗产业园,为布依族量身定制演出剧,并结合了布依族“纺线、织布、绣花、植物染手工作坊”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帮扶绣娘3000多人,项目被作为国家扶贫模版项目,新华网整版报道。二是在千年古镇慈城打造文旅结合的2000多平米女性非遗美学场所——香黛宫馆,馆内拥有五大主题板块:现代旗袍展览馆、香黛映像、旗袍下午茶、五大民国才女主题空间、十二香黛剧场。香黛宫馆以“特色古镇+传统文化+时尚演绎+体验服务+舞台剧目”文化内容,成为当地网红文化打卡地,节假日期间客流达到日均12000多人次。三是在宁波溪口景区,将宁波国家级非遗红帮裁缝进行产业化打造,在溪口建立2万多平米的红帮裁缝时尚产业园。把红帮裁缝手工制作技艺与服饰体验拍摄、文创产品开发、海派下午茶、高级服装定制、时装秀场演绎、传统婚礼策划等一条龙文化服务,让非遗走进生活,让艺术再现。当前,该馆已成为影视剧热衷的拍摄基地。

  符秀英,黎族,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白沙叉牙符秀英黎锦双面绣民间绣坊经理、白沙县第十届政协委员、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南海工匠

  2005年,一次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她破釜沉舟,符秀英重拾儿时技艺,通过族人的口传心授和自己的悟性,以18年的执着与坚守,目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技艺已成为她养家糊口、撑起一片天的看家本领。

  2019年符秀英代表中国黎族手艺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分享黎锦制作技艺,2010年被评为海南省省级黎锦双面绣代表性传承人。自2010年起,走进海南省各类校园累计培训学生黎锦织绣技艺6076人,培训下岗工人、农村妇女学习黎锦双面绣8755人,培养出1名省级黎锦传承人,近30多名县级黎锦传承人。恢复已失传的龙被制作技艺并独立完成龙被制作两幅。

  符秀英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展览机会、宣传机会和学习机会,为了不断提高代表性传承技艺的传授能力和管理水平,她先后在海口、东方、广州、北京、苏州等地参加非遗保护与传承培训、传承人研修班等,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她获得荣誉不计其数,但始终把技艺创新放在首位,也因此获得“白沙双面绣第一人”的美誉。

  为了激励更多人学习双面绣,带动就业,2015年她创立了“白沙黎族双面绣民间绣坊”,为妇女们提供销售平台,使她们的作品有了市场,无形中推动了黎锦的保护和传承,更为家乡的姐妹们带来丰厚的收入。她说“我是传承人,我有义务将黎锦技艺发扬光大;我是过来人,我知道怎样才能让姐妹们过上好生活,让双面绣走向世界。”

  曾庆荣,汉族,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松雷实业集团董事长,松雷中学创始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曾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

  曾庆荣依托松雷实业集团的商业平台优势,投入大量设计研发资源,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理念,在纺织非遗传承保护、设计开发、渠道建设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成绩。

  她创建何所有文化品牌,陆续开设三家国风馆,利用线上商城搭建纺织非遗电商平台,以“创意设计+非遗”构建非遗创新转化商业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有力支撑,以文创产业建构商业平台,以纺织非遗为主线,在纺织非遗的时尚设计、跨界融合、渠道开拓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40多年以来,她从一名商业精英转变为一位传承传统文化的使者,“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纺织非遗创新转化基地”的安家落户是她多年来不断努力的见证。她曾多次带队走进少数民族调研纺织非遗发展现状,定点帮扶手工坊,积极探索合作领域,与民族设计师共同开发“时尚+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将乡土文化带进时尚都市。为了不断加大市场转化能力,她通过组织行业会议、非遗体验、非遗培训、非遗市集、非遗展览等活动,扩大非遗朋友圈,搭建设计师交流平台,重点研究非遗生活化、市场化、产业化路径。

  她的主张做文化振兴产业的先行者,非遗商业转化的实践者,纺织非遗要“从生活来,回到生活去”。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