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浮,种桑养蚕,有新“搞头”!

http://www.texnet.com.cn/ 2023-07-06 08:59:19 来源:云浮市工商联

  从“百千万”视野看南江“新丝路”

  ——云浮蚕桑产业如何助力县镇村一体发展

  没有哪一种产业,有这么深厚的历史积淀;没有哪一种农副产品,有这么高的历史地位;没有哪一种“种养”,有这么广阔的“三产融合”空间。蚕桑产业,伴随中华文明五千年;丝绸之路,见证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世界文明地位。直到今天,我国的蚕桑产业依然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云浮南江,四百里曲水回环,河谷天府,千百年来鱼米蚕桑之地、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云浮南江流域,是广东重要的蚕桑产区。鼎盛时期,云浮全市蚕桑种植面积近10万亩,目前依然有约6.6万亩,主产区为罗定、郁南、云安——主要就在南江流域范围。在奋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当下,云浮的蚕桑产业,有着更深刻的时代“新使命”。

  小小的专业合作社就有长长的“产业链条”

  盛夏时节,南江支流深步河下游河谷,蚕桑专业镇郁南县东坝镇蚕桑种植的“集中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映衬下的河滩桑田格外生机盎然。

  “我家种了6亩桑,主要养熟蚕,一个月养两批,大概有1万多元的收入。”在东坝镇茅坪村前的大片河滩桑地,村民叶叔开着三轮摩托车,来给桑地除草,“我今年67岁啦,年轻人做不来种桑养蚕,就家里的两个‘老家伙’做,多少挣一点,帮补家用。”

  “有大户种二十亩桑,一年收入二十多万元。”旁边也在除草的潘叔要年轻一点,他家种了约10亩桑,“种桑养蚕,赚点辛苦钱是没问题的。”

  不同于过去农闲时期养几张蚕帮补生计、小打小闹的做法,现在的农户成为了蚕桑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从过去的“种桑养蚕”转变成了“种桑养人”。

  小蚕养殖技术难度高,对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条件要求高,尤其是蚕卵催青孵化和一、二龄小蚕养殖,这一环节由有能力的蚕桑企业或合作社集中共育,为农户供应小蚕。

  大蚕食桑量大,人工成本高,因此采取分户散养模式,农户则参与完成从小蚕到大蚕的环节——即买进二、三龄蚕,养至五龄蚕后卖给专业合作社或者企业,后者养结茧蚕、收茧、卖茧、缫丝、生产蚕丝被等。

  在东坝镇思磊村的郁南众诚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有8套自动化方格簇,熟蚕会爬上簇内方格、吐丝结茧。蚕茧成熟后,采用自动化剥离技术,蚕茧将被迅速采收,大大节省了过去传统竹箔结茧法所需要的手工人力,所结茧质量也更好。

  “一批可养结茧熟蚕2500公斤,产茧1000多公斤。”合作社负责人陈秋燕介绍,合作社参与社员有26户,带动就业人数80人,促进了养蚕分工协作,发挥了联农带农作用,“蚕农不必‘全流程’养蚕卖茧,提高了生产效率。”

  众诚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还探索出了“桑-蚕-茧-菌-肥”循环农业模式,桑叶养蚕、桑枝生产食用菌、菌渣作有机肥回田。秋冬,桑田要剪掉桑枝迎接来年的新桑,合作社把蚕农过去丢弃的桑枝收购回来,制作食用菌菌包,村民可得到一份额外的收益。合作社也自己抽丝,加工生产蚕丝被。一个规模不算大的合作社,就撑起了一片产业链的“小天地”。

  做强龙头牵引县镇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

  深步河上游,云安区高村镇,那里有扎根高村20多年的云浮市御华茧丝绸有限公司,公司收茧、缫丝,也制作蚕丝被,一年加工鲜茧上千吨,年产值约3000万元。

  “公司的业务这些年总体稳健发展,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的追捧,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我们将加大丝产品加工开发力度,提高蚕丝被等深加工产品的占比,”公司营销负责人玉凤明说,“本地的蚕茧供给还不够,我们希望带动更多村民种桑养蚕。”

  南江边上的宋桂镇,也是蚕桑产业传统镇,目前“深度产业化”趋势更为明显。该镇引进了云浮市桂和茧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和公司”),办起了自动化养蚕车间和优质桑种植“示范基地”,新建的缫丝厂拥有8条缫丝生产线,其中4条即将投产;缫丝厂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

  云浮积极引进、培育蚕桑企业,并引导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目前,云浮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茧丝绸企业7家。

  “过去,广东是丝绸输出大省,云浮南江蚕桑产业也曾有较高地位,随着本世纪初国家‘东蚕西移’战略的推进,广东种桑养蚕技术已经落后于现在的茧丝绸输出大省广西。”桂和公司经理郑卓华是东坝人,进入公司工作后深入研究蚕桑产业情况,有志于重振“南江蚕桑”雄风。

  郑卓华认为,南江流域土壤肥沃、无霜期长,种桑养蚕的条件得天独厚,且有产业基础和历史积淀,“东蚕西移”的背景下,云浮作为山区农业大市,发展绿色蚕桑产业,区位优势更为突出,也更有利于县镇村一体发展。“蚕桑产业天然工农相济、联农带农。”

  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南江“新丝路”可以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容纳“百千万工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南江蚕桑现已出现“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曙光,茧丝绸企业“龙头”作用愈发明显,技术升级正在蓄势发力,种养分工加工进一步细化,新产品开拓方兴未艾。

  目前,宋桂镇镇属国资农业公司,积极参与蚕桑产业分工,盘活镇影剧院闲置资产,将其改造为现代养蚕车间,示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发展蚕桑产业,拓宽共同富裕路子。

  “‘工厂化’养蚕模式完全可以推广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当中去,镇养蚕车间4套自动化方格簇设备投入才11万元。”宋桂镇党委委员祝锦龙近年一直参与推动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他十分看好蚕桑产业的“升级”,“工厂化养蚕,村民、村集体都可以参与;专业化机构育种、收茧、加工、技术服务等;桑田、蚕桑文化可以发展文旅观光,三产融合大有文章可做。”

  技术升级,将带来普惠的结果。在云浮,十年前就实现了“手机养鸡”,其实“养蚕工厂”也可以跟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投喂系统、温湿度控制、自动化清洁消毒等技术对敏感娇嫩的“蚕宝宝”意义重大。同时,种桑、采桑省力设备的研发投入也值得高度重视。

  “客观地说,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未来主要瓶颈很可能是人力,现在种桑养蚕基本上以农村老年人为主,蚕茧加工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采访中,多位镇干部都提到类似的看法,蚕桑生产的省力设备开发引进日益迫切,“谁先实现全面的技术升级,谁就站到了产业的制高点。”

  农文旅融合进一步拓宽产业空间

  蚕桑产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文化属性”的具有很高的“含金量”。云浮,正努力提升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充分融合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蚕桑传统文化向产品和服务转化。

  在玉凤明眼中,蚕桑产业链延伸空间大,公司也探索过水果桑、观光桑示范种植,目前,公司还办起了蚕桑研习所,进一步发力蚕桑文化体验、科普观光、品牌传播等“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宋桂镇的蚕桑公园,正以本地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土秀才”为资源,不仅带动了群众投入到种桑养蚕行列,还通过展馆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当地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擦亮“南江蚕桑”品牌。而东坝镇,把“田园桑海”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打造大美南江江东宜居镇。

  近年,罗定市罗平镇泗盆村全力推进“文旅+农旅”建设,举办蚕桑文化节,当地“蚕海桑田”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点”。附城街道的广盛生态园,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桑树,种植面积1000多亩,发展观光农业。园内的桑葚除了可以新鲜采吃,还可深加工成桑果汁、桑果酒、桑果干,制作桑叶茶、桑芽菜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

  “云浮的蚕桑产业,最具‘三产融合’前景。”云浮市委高位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当前,云浮正按照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市、县、镇、村联动,推进云浮蚕桑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擦亮“云浮蚕桑”品牌,探索走出一条县镇村一体发展“新丝路”。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