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盐边:古老桑业焕新生,废桑枝孕育“致富菇”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6-20 09:18:11 来源:四川在线

  “原来当柴火烧的桑枝,竟然能卖钱。”6月19日一早,家里四代都是桑农的盐边县惠民镇新林村村民李平霞正忙着在桑园里施肥整园,为下一季采桑叶做准备。在盐边,一项乡村振兴项目将废桑枝成功转化为栽培食用菌的菌包,有望每年为当地的桑农带来上亿元的纯收入。而“桑—菌—肥”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果桑之乡”有烦恼

  盐边地处雅砻江流域,被誉为“中国果桑之乡”,栽桑养蚕的历史已有五百多年。全县15万亩桑园是这个地方的骄傲——带动超7万人就业,创造了28亿元的产值。

  在盐边,人们都说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可以用来养蚕,养蚕卖茧加工成丝绸;桑果可以卖鲜果和干果,后期加工做成桑椹汁、桑椹酒、桑椹膏;桑椹采摘体验还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但是,“果桑之乡”也有烦恼。“桑园一年采摘桑叶6季,其间必须进行至少2次剪枝,因为桑树长高过程会消耗营养,枝条太高也不利采摘。”盐边县惠民镇和平村栽桑养蚕的大户谢仲林告诉记者,以前废桑枝要么晒干了当柴烧,要么就直接废置在田里。“有时候前一年的桑枝还没烂完,第二年又要剪枝了。如果桑树害虫的虫卵在废桑枝里越冬,来年还会加重桑树病虫害的发生。”

  剪下来的桑枝怎么办?这些“累赘”有没有利用价值?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当地政府联合中丝天成(攀枝花)丝绸有限公司开展废桑枝利用研究,成立了桑枝食用菌生产研发中心。中丝天成总经理邹明国介绍说:“我们是一家从事蚕桑生产、鲜茧收购加工、缫丝生产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共育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覆盖全县所有养蚕乡镇和村社的完整蚕桑产业服务体系。在与农户接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桑枝利用这个难题,多次派出调研组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

  废桑枝竟然成了宝

  调研组了解到,桑树属脂肪型树木,桑枝富含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作为菌包的主要原料,其营养成分完全满足食用菌培育的营养要求。发展方向确定了,调研组又结合盐边当地环境条件进行攻关试验:首先将桑枝加工成木屑,然后按比例添加玉米芯、麸皮、豆粕等原料,再经过搅拌、发酵、消毒等工序,最后分装加入菌丝制作成菌包。

  就这样废弃的桑枝摇身一变为孕育“致富菇”最好的基料。“没想到当柴烧的桑枝会成为香饽饽。”李平霞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桑园大概种植桑树500余株,一年产生废桑枝超3500斤,每斤收购价在0.25元左右,每年一亩地的废桑枝可为桑农增收800多元。”

  “一亩地的废桑枝我们能制作超2000个菌包,目前,已开发出榆黄蘑、秀珍菇、姬菇等几个品种的菌包,并实现量产。”在邹明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桑枝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厂房内。室内温度稳定在25℃,一排排菌架上,摆满着一个个圆柱型菌包,一簇簇菌菇从菌包内破土而出,工作人员们小心翼翼地将采摘的菌菇放进筐里,码放整齐后即送往预订商户处。

  邹明国介绍,厂房于去年正式投产,首批试生产投放2万个菌包,每个菌包可产1斤鲜菌,深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我们正逐年扩大产量,计划到明年实现年投产菌包80万个。除了销售鲜菌外,还计划把菌子烘干制作成菌汤包、调料包,带动村民桑农持续增收。”邹明国说,待出完菇后,废菌包还可以被加工成有机肥还于桑田,真正实现“源自于田,归还于田”,实现农业循环发展。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