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华:流着“丝绸之血” ,守护“锦绣之冠”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6-19 15:59:08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日行万步仅牵经十米,打纬千梭方织锦一寸。丝绸分纺、绉、缎、绫、纱、罗、绒、锦、绡、呢、葛、绨、绢、绸等14大类,锦是最复杂、最精致的一种,而苏州宋锦由上等桑蚕丝精工细纺制成,因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盛赞为中华“锦绣之冠”。近年来,“新中式”兴起,“宋锦”成了互联网时尚热词。

  鲜为人知的是,受现代工业等因素冲击,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制作技艺濒临失传。“宋锦就像是一颗蒙了尘的珍珠,被遗弃在角落里,没有人关注它。”回忆起2009年初遇宋锦的经历,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颇为感慨。而吴建华正是那个为“宋锦之珠”拂去蒙尘的人。

  作为吴江蚕桑丝织技艺(丝绸织造技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吴建华从事丝绸行业三十余年,为传承宋锦技艺、宣传宋锦文化、推动非遗创新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的电子提花机,将宋锦织造速度整整提升了200倍,被称为宋锦“活态保护”的第一人,实现了人类非遗宋锦的产业化发展。他带领研发团队开发的宋锦面料成为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新中装面料,带领公司成为G20国礼仅有的两家入围丝绸企业之一。迄今为止,上久楷宋锦已有一百多款产品入选外交部礼宾司定点采购国礼礼品,该品牌也被国家商务部茧丝办选为中国丝绸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示范品牌。他曾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15年宋锦复兴之路,吴建华步履不停,在一经一纬、一织一裁中,倾力守护中华“锦绣之冠”。

  “中国人骨子里流着丝绸的血液”

  记者见到吴建华时,他穿着一身中式简装,一坐一立,颇有风骨。

  “吴董打心眼里喜欢穿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上久楷员工小朱说,“他在正式场合穿宋锦最多,从不穿西装,出门遛弯的便服也多是真丝的,总要带点中式元素。”

  有人将这份爱归因于吴家世代纺织的“丝绸基因”,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听着机杼声长大的吴建华,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丝绸”的,直到有一天,他穿上了爷爷传下来的真丝衬衫。

  那是一件“皮蛋青”色的衬衫,植物染的,像“第二层皮肤”一样透气,像香云纱一样挺括有型。

  “那会儿我还在念小学,从没穿过这么舒服、这么好看的衣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吴建华颇为兴奋地说,“感觉好得不得了!走在路上,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彼时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被吴建华戏称为“血脉觉醒”。

  如今,吴建华每每穿着宋锦出门,总会遇上想“摸一摸”的人,而他对此也颇为慷慨。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被人“摸”上几十次。

  “丝绸的魅力,不是靠眼睛看的,只有穿过、摸过才能体会到。”吴建华笑称,只要是摸过宋锦的人,无不啧啧称赞,心向往之。

  或许,这就像吴建华说的那样,“中国人骨子里流着丝绸的血液”。

  “1999年,营业额就达到了‘1个小目标’”

  大概是因为爱,也是为了传承和守护这份觉醒的“血脉”,吴建华在“丝绸之路”上耕耘了半生。

  1989年,就读于管理专业的吴建华,选择了跨行进入吴江新生丝织厂。短短两年时间,苦心钻研的他就练出了“老师傅的手感”,仅凭触摸就能判断出面料的品种、姆米和经纬。

  1996年,下海潮席卷盛泽,吴建华辞职白手起家。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利润高的化纤行业,而是夹着小皮包,跨上摩托车,毅然做起了丝绸贸易。

  逆水而行,自然艰辛,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9年,营业额就达到了‘1个小目标’。”吴建华说,“第二年,我用积蓄创办了鼎盛丝绸。”

  企业发展得很快,2009年,鼎盛丝绸收购了原东吴丝织厂。这家丝织厂是旧时“宋锦巨头”之一,在中国丝绸行业里曾堪称一面旗帜。

  这是吴建华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时的他,站在东吴丝织厂的库房里,仿佛一个掉进金矿的寻宝者。老厂积淀百年的产品力,在一块块老面料上淋漓呈现。

  “面料之独到,只要简单设计,就能生产出让人惊艳的时装。”吴建华说,“英国戴安娜王妃大婚时,那条惊艳全球的礼服裙,就由东吴丝织厂的4D塔夫绸制成的。唯有这种万里挑一的面料,才能在光彩熠熠的同时,呈现礼服裙夸张、华丽的轮廓。”

  面对老祖宗留下的丝织“宝藏”,吴建华暗下决心,要让更多人知道、看到、穿上这些优秀的丝绸面料,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传下去。

  2012年,“上久楷”品牌诞生,东吴出品绝处逢生,鼎盛丝绸走上蝶变之路。

  “新中式元年10年前就开始了”

  2023年,“新中式穿搭”爆火,一时间,“新中式”产品订单暴增,也被网友戏称为“新中式元年”。

  而在吴建华眼里,“新中式元年10年前就开始了”。

  在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上,与会人士所穿的“新中装”惊艳世界。当天,“宋锦”一词登上微博热搜,电话采访吴建华的媒体排队到凌晨。

  作为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面料供应商的新品牌“上久楷”,也在那一年“乘风而起”。

  这距离吴建华在东吴丝织厂的面料库里,窥见宋锦这一“遗世珍珠”,并为它擦去蒙尘,仅仅过去了5年。

  在这5年里,吴建华与他的“上久楷”团队为宋锦抢救性保护倾尽人力、物力。从收集各类宋锦传统纹样,到研究织造工艺,从日均织造宋锦25米,到做出第一个宋锦箱包,个中艰苦,不一而足。

  APEC上的华丽亮相,为上久楷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

  此后,宋锦屡屡作为国礼馈赠,成为中国文化对外展示的华丽名片,吴建华则为推动宋锦走向世界做着不懈努力。

  在全球“时尚高地”意大利,上久楷成立了设计工作室,聘请国际一流设计团队参与产品设计,将时尚元素与宋锦文化巧妙结合,推动宋锦成为高品位、高档次终端产品。

  吴建华还斥资2000万元打造国内首个以宋锦为主题,集科普教育、生态休闲、旅游购物于一体的中国宋锦文化园,园内收藏了大量关于宋锦的图文资料,以及考古出土的各朝织锦残片。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来此研学,在公益课堂上观摩老师傅以“宋朝同款”木织机织造宋锦,了解宋锦的前世今生,感受华夏第一丝绸古镇盛泽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样的公益事业,对吴建华而言意义非凡。在他眼里,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核心是创新。只有让宋锦润物无声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真正达到非遗保护的终极目的——活态传承。

  为此,吴建华深入年轻人的“时尚根据地”,在小红书上发布了许多宋锦科普。

  吴建华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将千年技艺与原创设计理念有机结合,塑造宋锦的千姿百态,让非遗在融汇、引领时尚新潮的同时,以更年轻的姿态和更接地气的形式融入群众生活。”

  “用AI赋予宋锦无限新生”

  立足于“老底子”的上久楷,在年轻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仅深耕营销种草化,更在文化数字化、工业信息化、管理智慧化等方面多点发力。

  今年5月,上久楷宋锦艺术文化中心落成,吴建华作为发起人之一,启动了宋锦传承与发展联盟。

  “宋锦的文化记忆、生活美学、纹样故事等,都将在这个阵地被梳理、记录、数字化呈现。”吴建华说,“我们也将利用AI智能技术,将传统内容创新性转化、创新性运用,源源不断地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宋锦纹样,用AI赋予宋锦无限新生。”  

  事实上,为更好保护、传承、发展宋锦,早在2012年,上久楷就启动了版权登记工作,并实现了宋锦传统纹样、二创纹样的数字化采集。  

  往后,这些有颜值、有故事的图案不再深藏于博物馆,不仅能被大家穿在身上,还能运用在建筑设计、装帧设计等领域。小到一只茶杯,大到一幢楼宇,都能装点上宋锦纹样。  

  同样在今年,上久楷启动了产业的有机更新,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展开车间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协同决策。  

  在创新中领跑,在探索中求变,上久楷的宋锦之路走得又快又稳。  

  “非遗传承之路注定是漫长而艰辛的,唯有继续苦修内功,在打造品牌、丰富内涵、紧跟时尚等环节久久为功,才能为传承宋锦技艺、宣传宋锦文化、推动非遗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吴建华说。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