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获得国家立项 老牌蚕桑产业大省如何蓄势“破茧”?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6-13 09:01:04 来源:四川在线

  6月5日,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乡龙家店村的养蚕大棚内,村民何状饲养的春蚕,啃食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是今年的第二批春蚕,等到晚上就会变得雪白,再有两三天化蛹成熟后,就有企业来收购。”何状介绍。

  仿佛是一种巧合。眼下,正值蚕桑养殖季,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涉及绵阳、资阳、南充、广安四市7县(区)的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四川是世界蚕丝业的发祥地之一,有5000多年栽桑养蚕历史。《通知》中蚕桑产业集群“瞄准”的川中北蚕桑优势区,更是凭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综合产值和产业规模等方面位居全省前列。“此次立项将获得2亿元的国家资金支持,将为川中北乃至全省的蚕桑产业,增添新的发展动能,助力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省蚕业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破茧”的优势

  质量高、技术强外地厂商眼中的“香饽饽”

  “获得国家立项,大家都很激动。”上述负责人解释,发展蚕桑产业,川中北有着资源优势:截至目前,全省桑园面积达230万亩,年产茧8.6万吨,整体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蚕茧质量全国领先。而这其中,川中北地区占据三分之一,加工和新业态发展迅速。

  资源禀赋的背后,则是川中北蚕桑主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丘陵为主的地形土壤肥力较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生产优质蚕茧的最佳适宜区之一。本地产的优质蚕茧,在市场上成了“香饽饽”,甚至有的后端茧丝绸生产企业在南充等地布局建基地、建厂房,从源头端“抢占”高质量蚕茧。

  川中北的蚕桑产业加工基础,同样不可小觑。

  在仪陇县河西工业园区,2013年率先在此布局的香港利达丰环球控股有限公司,十年来先后成立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布碧丝纺织发展有限公司等全资子公司,先后投资建设时装厂、织绸厂、缫丝厂等。加上布局在全县的200多处养蚕大棚,可以实现从蚕茧成丝到蚕丝成绸、再到丝绸成衣的蚕桑产业链全流程。

  “2个生产车间、2条生产线,现在处于半产阶段,每天可生产280公斤生丝,待生产力‘拉满’后,一年的生丝产量,可达200吨以上。”四川布碧丝纺织发展有限公司缫丝厂厂长钱洪平告诉记者。

  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新型桑产业也在加速发展,其中茶桑产业优势尤为明显。

  南充市嘉陵区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兴建的桑产业生物科技园,建设有6条桑茶生产线和3条桑叶茶粉生产线,达产后,可年产桑叶茶(粉)1万吨。“无论是桑茶还是桑食品,品质、产量、销售量,在全国、全行业界均居前列。”中国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破茧”的短板

  原料紧俏、产能受限精深加工能力仍薄弱

  “桑叶还是不够。”6月9日,检查完桑树的生长情况,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晓峰,道出今年桑叶供给的直观感受。

  桑叶是蚕生长的“口粮”,作为公司蚕桑全产业链“源头端”的掌门人,朱晓峰主要负责桑蚕种养环节的品质把控。得知《通知》印发,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口粮”供给。“市场需求一旦提升,我们的产品供给能跟得上吗?”结果不大乐观:尽管布碧丝公司在仪陇县6个乡镇建有1.5万亩高标准桑蚕基地,但桑叶供给量远远不能保证基本的生产需要,需要去相邻县市进行采购。

  前端的桑叶供给量不足,直接导致了蚕茧的供应不足。“种植规模要达到现在的三倍以上,才能满足正常产量,也就是说,目前全县可调配的桑叶供给,只能满足后端1/3的产量。”朱晓峰介绍。

  蚕茧供应不足,则导致后端产能受限。“虽然生产线‘拉满’后的生丝产量很可观,但现有的蚕茧原料,只能满足当下的‘半产’状态。”钱洪平表示,为了保证正常生产,企业还需要从省外大量采购原料。“外地的蚕茧,品质通常不如本地。”

  此外,四川省蚕桑精深加工的能力还不强。放眼川东北,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对于大部分茧丝绸企业来说,主营业务仍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供应为主,后端附加值更高的织绸、成衣等精深加工较少。

  “破茧”的关键

  破局技术关、产能关亟待树立“川桑”金字招牌

  距离南充市嘉陵区50公里外的广安市武胜县,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科技攻关,实现桑枝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废弃的桑枝粉碎成末,制成菌袋种植食用菌(桑枝菌),传统的蚕桑产业链再向前迈了一步。”该公司副总经理潘多峰表示,桑枝菌的“问世”,为蚕桑产业的原料利用,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未来,川中北如何培育更多的“桑枝菌”?

  要想长远发展,首先还是要过得了技术关,在源头上提高养蚕的标准化程度。省蚕业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全省来看,现在平均水平为一亩桑树养1张蚕(约2.8万个的蚕卵),而标准化程度高的地区,一亩桑树已经可以养3张蚕。把好标准化这道关,就能向后端释放至少2倍蚕茧原料。

  “蚕有没有可能不吃桑叶了?答案是可能。”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周洲透露,公司正在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洽淡,计划将全新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引入仪陇县。“饲料养蚕,一天能生产8吨蚕茧原料,相当于800亩桑树一年的产能。”

  不过,有了充足的原料供给还不够。蚕桑产业要想长远发展,还需要靠产业集聚。“尽管在绵阳、南充等地,已经形成初步的产业集聚,但规模还能更大,带动全区域的中小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产出更多适宜市场的蚕桑产品。”省蚕业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有产品,更要有自己的“川字号”品牌。

  位于绵阳市涪城区的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着超6A级的精品生丝,是LV、香奈儿等国际品牌的专属原料,产品远销海外。位于南充的家丰时装有限公司,与13个国际知名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年产高档服装100万件、丝棉被2万件,年产值8000万美元以上,成为南充市丝纺服装主要创汇企业。

  “这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风靡国外的川蚕产品,在国内叫得上的品牌还比较少,“破茧”亟待破局“品牌关”。目前,四川鼓励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公用品牌申报,持续擦亮“川茧”“川丝”“川绸”金字招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地理标志,加大对蚕桑丝绸产品商标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