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针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践行高质量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针织科技大会除主题论坛外,还于5月17日上午召开了经纬编、横机专场论坛,希望以科技为翼,激发行业的无限可能。
本次大会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桐乡市濮院时尚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并得到了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德国南毛集团、赛得利集团、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联达毛纺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浙江省羊毛衫协会、中国针织时尚创意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经纬编专场
“在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下,针织产品在花型设计、编织工艺方面让人耳目一新。”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岑凌以《2023年纺机展圆型针织机发展现状及其产品新发展》为题,结合当前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可实现任意毛圈、多颜色的新型号无缝内衣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单面圆纬机;可自动调节中央升降,在线检测数智型单面圆机;花型反面同样有毛圈的四线卫衣提花机等的新设备进行了分享。他表示,随着纺织设备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大圆机正朝着自动化、数字化发展,在线监测、智能管控装置、联网数据采集等方面成果显著,但距离车间整体数智化,无人化的要求,还有提高的空间。
“舒适性作为针织产品的重要特性,深受消费者青睐,其舒适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纺织和热湿舒适。”东华大学教授张佩华以《热湿舒适性针织面料开发》为题,结合纺织品的舒适性,就吸湿快干针织面料、吸湿凉爽针织面料以及吸湿发热、保暖针织面料的特性、工艺、标准以及功能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介绍。她指出,高品质热湿舒适纺织品制备关键技术是国家“十三五”的重点研发项目,目前,湿热舒适性针织面料的开发,主要分为吸湿快干、吸湿凉爽以及吸湿发热、保暖等几大类。如吸湿快干针织面料兼具良好的吸湿性、速干性、抗菌抑菌功能。
“对热压贴合服装的品控与检验,标准的建立尤为重要。”爱慕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技术开发部总监范红莉以《热压贴合技术在针织服装上的应用》为题,结合大量应用案例,就热压贴合技术、热压贴合服装的品控与检验以及趋势与展望进行了分享。她表示,无缝贴合技术是代替传统缝纫的一种新工艺,主要包括热压贴合和超声贴合两种,热压贴合分为胶膜和点胶粘合,主要用于运动户外服装、内衣内裤贴身服装的开发,具有提升舒适性、实现功能性、增加美观性等特点。今后要不断优化热压贴合技术,关注新技术节能降耗,探究低温/超低温粘合,致力研发可降解的生物基胶水,从创新、绿色、可持续层面升级技术,助力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愿景。
“今后产品开发可重点关注智能可穿戴、3D针织复合材料、针织技术与建筑、针织技术与低空经济、抗冲击服装系统、针织与抗冲击抗穿刺材料等方向。”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姜亚明以《针织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开发方向》为题,从针织物的基础特征、应用领域及开发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介绍,针织复合材料主要包括经编轴向织物、纬编轴向织物、网眼织物、间隔织物几大类。目前针织复合材料广泛用航空航天、轮船及轨道交通、体育与运动、医疗保健等方面,市场空间巨大。如医疗保健方面,高性能针织产品的应用已深入到疾病诊断治疗的各个领域,国内已成功研发针织结构人造血管、人工肾、人工肺、人工心瓣膜、手术缝线和细胞支架等。
“未来,通过设计赋能,无缝产品市场还有更大开拓空间。”义乌市盈云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师总监赵嵩康以《无缝运动产品开发与超导速干材料多场景应用》为题,结合大量案例,就无缝产品的织造于设备、设计与工具、市场前景等进行了分析。他介绍,无缝产品的设计是材料功能与织物结构结合具体使用场景打磨的过程,可“一纱万款”。无缝设备主要有单面设备和双面设备两种,生产的产品具有超导无缝、超导速干、绵柔糯感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运动、户外、保暖、商务运动、通勤休闲等领域。
“经过后整理,三醋酯面料相比之前,强度好、色牢度好,布面光洁,尺寸稳定,且触感凉爽。”浙江富润印染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益峰以《三醋酯/棉针织丝光面料染整技术及产品开发》结合企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就三醋酯/棉针织丝光面料染整及产品性能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三醋酯面料以其如真丝般的光泽感、凉滑的手感,比较符合消费者时尚需求。通过创新染整工艺,如调整除油煮漂工艺,改变染色配方、精进丝光烧毛,探究能赋予面料丝绸般的光泽,平整、光鲜的悬垂布面效果的最佳配置。
“鞋材的轻质轻量化是未来鞋材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鞋材用经编单面工艺进行织造是鞋材轻质轻量化的主要路径。”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纺织服装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周用民以《经编单丝单面鞋型生产工艺和卷边问题研究》为题进行了分享。他介绍,当前消费者对鞋品的需求,在”概念&风格”上更倾向轻质、舒适、透明。利用单丝和复丝交织可以轻松实现鞋面材料的轻薄透。针对单面经编类织物卷边问题,他建议,在单面经编机的布边区域实行局部双针床的设置,让布边组织实现双面组织结构编织,可有效解决。
横机专场
“针织未来发展趋势是功能化,如功能性、环保及再生纱线的使用;细节化,包括款式、组织结构及纱线搭配的变化;时装化,如婚纱礼服、旗袍、西装、运动装、羽绒服在内的针织工艺运用。”中国针织时尚创意中心主任梁勇以《针织横机产品发展趋势及创新应用》为题分享了针织横机产品的市场优势和创新潜力。他表示针织未来在针织牛仔、可穿戴产品、调节型服装、宠物经济、个性化家居、汽车内饰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大有可为。他在介绍中国针织时尚创意中心(CKRC)时称,中心致力于针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设计、流行趋势的应用研究;践行原创设计,促进针织行业产品升级;推动针织时尚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线成型装备除了服装领域,在鞋面以及汽车、医疗、工业产品等方面也有创新应用,并极具市场潜力。”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李立军以《一线成型针织无人化工厂的实现及其关键技术》为题分享了慈星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针织服装设计、生产、销售流程,不仅可以实现小单快返、去库存化、无人化生产,还能实现实时追踪和通过大数据快速分析流行元素。以“针织毛衫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例,可以实现从数字化制版、一线成衣、后整、品检到智能仓储的高效操作。同时,“基于云的分布式共享工厂”也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优势在于:直接对接电商平台;闲置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采用就近原则本地化生产;降低物流成本和交付时间;有利于减少商品库存;快速响应客户订单需求。整体来看,慈星进入了一线成型机+柔性定制云平台的针织智能时代。
“专业化、智能化、功能可视化、性能可体验、性能极致化将成为运动服装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丛洪莲以《横编运动服装研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题,从原料、装备、织造、成衣及应用案例等方面介绍了横机运动服装研发关键技术。丛洪莲介绍,横编成形技术、横编+经编复合新技术因具有组织结构丰富、成形灵活等优点,近年来逐步在运动休闲服饰、鞋面、专业运动配件中得到应用。她还以一些国内外知名运动服饰品牌为例,分析了其产品在横机方面的运用,如某品牌的“融合针织系列”夹克,采用针织横编制法,主要部分的缝制应用超声压胶工艺,减少缝眼,同时达到肌肤的快速适应性和运动性。
“不同的行进方向影响了纱线的张力,而弹性纱编织时张力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弹性纱的织入量。”浙江启翔针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洪德以《弹性横机产品的开发——关于控制产品质量稳定性的要素及改善方案》为题进行了分享。谈及影响弹性针织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当使用弹性纱时,左右方向的变化(差异)就更加剧烈,传统的度目控制横机就无法稳定控制线圈大小;表现在产品上即普通机编织单片会产生行与行之间的密度不同,无缝全成型因为前后身是一起编织,并且前后身片的编织方向正好是相反的,所以会产生前后身片密度不同的问题,严重的前后片尺寸都不同。传统的DSCS测纱系统对于弹性纱会有测量误差增大、甚至无法正常控制的问题。而i-DSCS作为一个主动式的测纱系统,i-DSCS+DTC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纱线的张力,因此对于有弹性、但是相对弹性又不是特别大的纱线非常有效,它能够保持编织时的纱线张力稳定,从而提升弹性针织产品的稳定性。
“未来针织产品的研发趋势:ICON、可持续、功能性、无缝款、轻薄款。”之禾卡纷集团针织毛衫工厂厂长孙乐毅以《浅谈时尚针织横机产品开发及应用过程存在问题》为题,首先分享了之禾品牌中针织品类的调性和工艺特点。公司认为“制造是核心竞争力,视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员工为最大财富”。孙乐毅分享到,目前主要存在优秀设计人才和优秀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如成熟的横机产品设计师少,大多是梭织设计师,对纱线性能、廓形特点、色彩、工艺等不熟悉,关于梭织的设计思维没有转变;同时技术员的设计理解能力不足,很难将创意落地。加上毛衫生产流程长,不可控因素多,自动化水平低,环保压力大,以及年轻工人招工难等因素,都造成了优质制造的一定困局。
“横机面料在汽车内饰中的开发与应用近几年开始兴起,汽车内饰座舱设计的年轻化、多元化、个性时尚化为横机针织面料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双全以《汽车内饰用横机针织面料的设计开发与创新应用》为题,分享了汽车内饰纺织品中的针织部分。他表示,随着电动汽车消费的拉动以及自动驾驶概念的不断深化,座舱的造型和功能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横机针织技术所提供的3D一体成型工艺使得汽车内饰表皮材料的“织可包”,即织造成形产品直接进行包覆成为了可能,这将是汽车内饰表皮材料发展的方向。同时,通过产品结构纹理的设计与飞织技术的融合,2D和2.5D内饰飞织面料也将很大程度改变现有通过不同材料拼接的方式,实现设计效果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浪费。综合来看,绿色可持续发展(Recycle, Bio-base等)以及智能化(透光、发光、触控等)、时尚化和高品质化将成为内饰用横机针织面料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本次精准、专业、高效的论坛交流,与会代表不仅对当前针织设备、技术、工艺和产品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研判和洞察,更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同时,这也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创新服务水平,搭建科技平台,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新实践。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创新引领,科技赋能,针织产业一定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