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芬:“穿”承千年的技艺,“绣”出崭新的生活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2-05 10:09:05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捻线入孔,飞针走线……春节将近,为了尽快将顾客预订的“新年礼物”绣出来,杨文芬早早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杨文芬是一名苗族刺绣“绣娘”,目前在大方县奢香古镇经营一家“锦绣小屋”,主要经营苗族服饰。

  “搬出大山该有多好!”

  今年57岁的杨文芬,出生在大方县相对比较边远的果瓦乡蓑衣村,距县城80多公里。

  过去,杨文芬一家除了种地之外,还靠父亲绣苗族服饰维持生活。

  杨文芬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刺绣,13岁时便为自己绣好了结婚要穿的苗族服饰。

  “低矮的土墙房,没有一件像样的物件。”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杨文芬嫁到同村的小河组。

  “后来有了孩子,房子住不下,只能借别人家的房子住。”那时候,杨文芬总是想,“要是有一天,搬出大山该有多好!”

  为此,她和丈夫也曾外出打工,想着挣点钱后去镇上修个房子,搬出大山。但是,自己身体原因,稍微需要点体力的活都干不了,加上孩子上学需要照顾,夫妻俩不得不回村里。

  梦在,前行路上自然就有光。

  “你家愿不愿意搬?”2017年5月,一天,村里的帮扶干部到杨文芬家走访,告知她家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可搬到县城边上的奢香古镇搬迁安置点。

  “真的吗?”杨文芬有点不敢相信,然后爽快地答应,“我家愿意,非常愿意!”

  “真是没想到啊!能住上四室一厅的新房子。”长期居住在大山的杨文芬,终于实现了当初搬出大山的梦想,走进新家的那一刻,她激动不已。

  “一定能绣出新生活”

  搬出大山,杨文芬成了古镇里的新居民。

  为了帮助搬迁户更好地融入新生活,政府还专门上门推荐就业机会。

  杨文芬的丈夫在小区担任保安,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而她,还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放弃了政府推荐的就业机会。

  “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学,靠丈夫一个人是不行的。也不能一直依赖政府,有等靠要的思想。”杨文芬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什么?

  “既然自己从小就会苗绣,而苗绣又有上千年的历史,那就做传统苗族服饰。”杨文芬坚信,“一定能绣出新生活!”

  2018年,杨文芬开始在家里制作苗绣,靠亲朋好友介绍,主要卖给苗族姑娘,她们有在结婚前置办一套苗族服饰的习惯。

  “生意越来越好,需要找宽敞一点的地方。”杨文芬认为,利用家“悄悄”作为苗绣“加工厂”,始终来说,也不太合适。

  2020年10月,政府免费提供场地,杨文芬创办了自己的“锦绣小屋”,带领一批“绣娘”,专注于苗族服饰的传统制作。

  规模扩大,杨文芬却遇到了困难。由于缺乏市场推广渠道,仅靠“亲带亲”“朋带朋”的方式,无法消化绣出来的苗族服饰。

  “这件发江苏,另外3套是发四川。”好在,杨文芬大学毕业的小儿子康华熟悉电商,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直播带货,很快便打开了市场。

  如今,“锦绣小屋”的苗绣,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远销到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这几个月生意好,有点忙不过来,好多订单要赶紧在这几天发出去。现在,一个月能赚1万多元。”杨文芬说,“让更多人爱上苗绣。”

  2022年8月,杨文芬荣获“最美贵州绣娘”称号。

  如今,一家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断开启崭新的生活。

  “做点自己能做的事”

  “这些苗绣产品,很受年轻人的青睐。”杨文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将苗族千年的非遗技艺与当今的时代潮流相融合,产品供不应求。她自己在创收的同时,还带动身边的搬迁户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杨文芬的“锦绣小屋”带动周边搬迁户2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其中有近一半是残疾人。

  “以前在家就是全职带娃娃、做家务,现在学会了刺绣,不仅能够赚钱补贴家用,还能学习、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我感到非常有趣。”杨艳现在是“锦绣小屋”中的一员,话语中透露出对这项苗绣技艺的热爱和自豪。

  “她让我们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陈某某是残疾人,在“锦绣小屋”快两年了。

  “准备扩大规模,政府正在帮忙联系场地。”关于未来,杨文芬不紧不慢说,“做点自己能做的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苗绣,希望苗绣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