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8年坚守一线,从事纺织品染整技术开发工作,研发“纺织颜色大数据系统”,改变传统的颜色配色模式,纺织品调色效率大幅提升。
她,开发数千款新型面料,170余款面料获得各类面料评选奖励,多项研发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她,就是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盛虹集团印染副总工程师钱琴芳。
一身素净大方的工作服,爽朗的笑容中透着随和,这便是钱琴芳给人的第一印象。走进她的办公室,窗台上几盆长势旺盛的绿植将她心灵手巧的另一面彰显无疑。办公桌上各类工作用品摆放井井有条,处处透出主人的标准化作风。在靠墙的柜子里,整整齐齐躺着半柜子工作日志,随手翻开一本,满满的记录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和试验结果,像这样的笔记本,钱琴芳已经积攒了50多本。一摞摞的笔记,垒起了钱琴芳28年染色生涯的拼搏与坚守……
1991年,19岁的钱琴芳走出中学学堂,进入家乡苏州市相城区的一家小型纺织厂成为一名挡车工学徒。从那时起,钱琴芳每月都是全勤,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学习上。技术不行,她就一遍一遍打样琢磨配方,不懂的公式书里查,不明白的工艺到现场请教老师傅;学历不行,她就自学各类文化知识。1992年,她作为“苗子”被选派到苏州大学举办的染整大专班脱产学习两年,从此走上了纺织品染色开发的道路。
2000年,经过8年的发展,位于苏州吴江盛泽镇的盛虹印染已经由1992年创办时的一家村办小厂快速发展成为拥有8家染色、印花分厂的中型集团企业。此时盛虹集团正处在起步积累期迈向专业发展期的新阶段,钱琴芳正是这个时候应邀加入求才若渴的盛虹,成为了一名调色师傅。进入盛虹后,钱琴芳很快因为技术精湛、学习能力强被任命为技术部经理。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其实只有钱琴芳和两个“兵”,但她没有任何抱怨,三人小团队开始了部门内部创业之旅。工作局面从哪里打开?钱琴芳开始一家家分厂去走访调查,征询需求。钱琴芳说,“大夫是给人看病,我是给布看病,人不舒服能说出来,布‘病’了,只能用经验和技术去感受。”分厂遇到难题,她总能第一时间给出最佳方案,并且亲自反复试验,对比效果,为分厂生产提供保姆式服务。凭着精湛的配色技术和热情的服务,钱琴芳慢慢成为了分厂遇到生产问题的首选咨询对象。为了帮助分厂提高一次成功率,她和团队成员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主动对全公司几百支染料进行了系统的打样分析,通过温阶实验、PH实验、助剂梯度实验对所有染化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归类,全部整理成技术资料下发到车间,利用空余时间逐批培训到每一位打样员。从这时候开始,钱琴芳的心里就埋下了要做标准化配色技术的种子。
2010年,钱琴芳提出了“中央颜色数据库”的概念,但当时的国外颜色设备厂家不同意开放数据接口,同时公司信息化程度也无法达到数据互通的水平。钱琴芳并没有气馁,她坚信,电子信息等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在传统的纺织印染也能做到,印染行业也可以有“灯塔工厂”。认准方向的她默默地开始了细致的调研,两个月后,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报告交到了总经理的案头。自此,盛虹印染拉开了漫长的“两化融合”这一建厂以来最大自我变革的帷幕。理想有多高,困难就有多大。盛虹印染既有自建分厂,也有兼并分厂和合作分厂,同时实行的是“一厂一品”的发展战略,设备型号复杂、产品种类繁多,各分厂发展程度和自动化水平也不尽相同,摆在钱琴芳面前的工作千头万绪。那几年,“周末不休息、夜里加班做”成为钱琴芳和团队成员的工作常态,无穷无尽的基础数据需要收集、整理、分析讨论、制定参数。随时会遇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子项目亟待解决。在做织物前处理环节数据整合的同时,钱琴芳提出将前处理数据与液碱在线管理系统整合成一套标准化系统,在获取精确的设备运行数据的同时,针对品种特性和前处理效果进行持续的工艺优化,最终实现了前处理工序液碱耗用降低25.6%的巨大进步。几年间,她带领技术和信息化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围绕“两化融合”先后进行了70多次项目攻关,考察、引进设备600余台套,开发MES、CRM等信息化系统,公司整体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到了2016年,彼时的盛虹集团,已经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模式在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独占鳌头,成为拥有20家染色、印花分厂,年产印染布超20亿米的国内领先印染企业。规模优势带来了海量的生产大数据,同时也让国外颜色设备厂家看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已经凭借出色的创新成绩被任命为印染副总工程师的钱琴芳认为,推进颜色管理系统的时机已经到了,她再次提出了经过优化的“纺织颜色大数据系统”,她解释道:“这套系统是基于海量大数据结合盛虹20多年印染经验,自主开发涵盖颜色、设备、工艺、管理功能的印染整体解决方案”。该系统配色模块放弃了国外颜色设备厂家基于染料属性进行配色的模式,选择自主开发找色系统。基于400余支染料、26000余种面料基材、每年新增的200多万个颜色配方整理形成庞大的基础数据库,开发找色功能,解决国外设备厂家软件无法适用多种类基材的问题;基于Kubelka-Munk单常数理论的三刺激值匹配的配色及修色算法;解决绝大多数情况的配色及修色问题,存在不适用的盲区,如荧光色等情况;开发基于经验的色差值修色算法,补充解决三刺激值匹配算法不适用的情况,打破了欧美公司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钱琴芳还带领技术和信息化团队,不断深度开发配色修色功能,探索AI应用,研究客户偏好配方,匹配最低成本配方、最简单工艺配方等。经过几年的开发,努力终于实现重要突破。目前盛虹已经实现了打样设备自动化、配方智能化、工艺智能化,配色一次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打样操作难度不断降低。与2016年前相比,配色效率提升40%以上,劳动强度至少降低50%。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钱琴芳每天穿梭于各分厂之间,日复一日地解决着各种技术难题,固化每一款新面料的染整工艺。近5年她带领公司技术团队研发各类新型面料2000余款,完成各类技术创新30余项;每年都有多款面料在国际国内各项优秀面料评选中获奖,成为年度时尚产品,其中“纺织品数码机印印花面料”在201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随着各地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陆续落地,对企业来说,一场马拉松式的“大考”已经到来。钱琴芳对此信心满满,早在几年前她就已提前布局,投入大量精力研发生态环保印染技术和生物基纤维面料,制定清洁生产标准。2014年,钱琴芳研发的“高密化纤织物冷轧堆前处理工艺及技术”就实现了单位产能节水60%,节电59.5%,节省蒸汽35%,减少COD排放30%以上的巨大进步,每万米面料综合成本直接降低1200元,该技术获得2014年中国纺联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她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物基聚酯、聚酰胺高效聚合纺丝技术》五课题的研发工作,项目基于生物基PTT、PA56纤维特性,开发低温浅色匀染、高配伍深染的加工工艺,多功能协效集成整理工艺,并综合集成为一体化的纺织印染加工技术,将形成2000万米/年生物基聚酯、聚酰胺纤维面料生产能力,销售收入约2.4亿元、新增利税0.6亿元。2011年9月,江苏省技术监督局下发了关于江苏省地方标准项目的通知,由盛虹集团负责江苏省地方标准“印染布可比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的编撰和制定,钱琴芳通过大量的实测和摸排,与同事一起共同编写完成该标准,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参考国家、行业法律法规,同时对比山东、浙江等省地方标准。在2012年7-8月召集了江苏省内40多家印染企业、多位江苏省纺织行业协会专家,进行了标准草案意见的征询、研讨,涉及苏州、常州、南通、宜兴、江阴等地区,并囊括了棉类、绒类、涤棉类、化纤类、人造纤维类等印染生产品种。最终建立了江苏省印染行业能源消耗量的计算考核及控制评价体系。
现在,钱琴芳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花在“传帮带”上。在她看来,培养更多高水准技术人员才能够实现标准化操作,让染色一次成功率不断提升才是关键。目前,每个月的技术培训交流会已经成为惯例,来自各分厂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在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与考核后,回到车间班组均成为分厂骨干力量。她的团队也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2015年“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的集体荣誉称号。
印染行业是一个走在科技与时尚之间,创新与坚守并存的行业,作为该领域的技术先行者,钱琴芳一直在践行自己探索与传承的职业理念,她用50多本工作笔记把职业价值记录在一次次创新中。工于致诚,行以至远。钱琴芳相信自己能用执着和智慧,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印染行业发展染就新的锦绣。
(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全国委员会供稿)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