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每天都要吃一个‘桑叶蛋’。”云枫街道永先社区居民张中琼说,一年前,她无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谁知盘中餐》栏目专题报道了“开州桑叶鸡蛋”——一枚“可以生吃的鸡蛋”的节目后,隔三岔五就要去市场上购买“桑叶蛋”。
近年来,重庆市开州区聚焦集成绿色技术,着眼碳中和新目标,构建光伏发电、种养结合、有机肥还田、精深加工、智慧农场、销售配送、品牌打造“七位一体”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形成“绿色低碳+有机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养殖特色产业持续增产增效,“桑叶蛋效应”撬动传统畜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全区绿色畜牧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
要素端赋“绿”
开州区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境内生态优良,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开州区蚕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桑树面积快速扩大,但后来随着丝绸行业市场萎缩,大量桑树也被遗弃。
近年来,开州区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科技赋能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桑叶作饲料的蛋鸡产业,全区近10万亩桑叶变废为宝,年产优质“桑叶蛋”5000吨以上,综合总产值近3亿元,带动农户5000余人增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促进了畜禽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为大力发展桑养产业,开州区制定《种桑养畜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推进种桑养畜禽产业发展,出台激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26条,区财政每年安排科技扶持资金2000万元,激励养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发“桑叶蛋”绿色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一揽子政策实施,带动全区桑养产业快速发展,桑养蛋鸡龙头企业、示范社(场)增至12家,年存栏桑养蛋鸡30万只,日产“桑叶蛋”15吨左右。重庆瑞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申请桑产品专利技术10余项,引进以色列数字化生产线2条,技术、设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开州区还推广集约式“高楼养鸡”模式,打造多层立体养殖设施,向上延伸养殖空间,土地利用率提升50%以上,规模养殖用地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
生产端增“绿”
与绿色生态为伴,让美食更绿,让生活更美!开州区深化与中国林科院、重庆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桑叶营养价值高、饲用效果好等特点,针对蛋鸡不同生理阶段,开展桑叶添加饲养试验,科学探索桑叶饲用合理配比,浓缩桑粕部分替代豆粕,获得桑叶饲喂蛋鸡、浓缩桑粕替代豆粕等技术5项。
“建成桑叶饲料加工厂2家,年加工桑叶饲料5万余吨,有效盘活桑树资源3万亩。”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开州区创新预防疾病饲养技术,以玉米、豆粕为主,辅以辣椒、豆油、桑叶、艾叶、青蒿等药食同源植物等多种食材混合制成天然饲料饲,增强畜禽免疫能力,实现畜禽绿色养殖。
在绿色利用方面,开州区配套建设养殖场粪污快速发酵设备和有机肥加工设备,畜禽粪污收集、运输、处理全程封闭,鸡粪通过中央输粪系统直接传入发酵罐,经7天生物发酵加工成有机肥,实现“料不见天、粪不落地”,年生产有机肥2500吨,增加企业收入200余万元。
依托开州区农业大数据“资源一张图”智能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行数字化管理,开发桑养蛋鸡养殖智能中央控制系统,打造自动输料、自动集蛋、中央输粪等重点运行子系统,采用自动化喂料、饮水等新技术,实现“人养设备、设备养鸡”智能化养殖。
开州区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作为示范基地,开展智能化养殖设施升级工程。截至目前,全区36%的科技型养鸡场全部完成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降低用工成本30%以上,提高产能40%以上。
市场端含“绿”
“利用可降解材料制作蛋托包装,每年减少40—50万个包装,有效消除白色污染。”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开州区开展包装回收行动,每年回收包装30余万个,节约木材20余吨。
开州区建立会员制、线上平台等点对点配送模式,吸纳180余户脱贫户为“销售专员”,产品经加工分装后直接配送至学校、超市、食堂、家庭,有效减少中间环节,节约能耗,提高效率,既能提高产品新鲜度,更能保持“桑叶蛋”的品质和营养。
倡导绿色理念,打造生态品牌。开州区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制发农产品品牌奖励扶持政策支持桑养畜禽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对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奖励扶持,助力绿色品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开州区还组织桑养蛋鸡企业参加畜牧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级各类展会,开展绿色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加强与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商超合作,设置专柜专卖,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金额近5000万元,扩大了农业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桑养产品大步“走出去”。
如今,全区已培育“开州桑叶蛋”等品牌7个,同时结合药食同源食材开发预制菜,开发“月子鸡”“药膳鸡”等新型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实现产品“跨区出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