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荆州博物馆“丝绸宝库”,看2000多年前的“锦上添花”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1-23 09:38:46 来源:湖北日报

  锦,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生活中,我们习惯以“锦”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锦上添花、锦衣玉食、衣锦还乡、锦绣前程等。今天,一起走近荆州博物馆收藏的马山1号楚墓出土精美丝织品,来看看2000多年前的“锦上添花”是怎样的。

  1982年发掘的荆州马山1号楚墓,出土了大量丝织品,因品类丰富程度和保存完整性皆首屈一指,被誉为“地下丝绸宝库”。这些丝织品按其织造方法和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绢、锦、罗、纱、绨、组、绦、绮等多类。它们不仅织造精良,而且色彩鲜艳,纹饰繁缛。其中,锦是最富特色的种类之一,有塔形纹锦、凤鸟凫几何纹锦、凤鸟菱形纹锦、石字纹锦、小菱形纹锦、十字菱形纹锦等。

  据介绍,唐人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说,“织彩为文曰锦”。织锦是采用提花工艺织造而成的有漂亮图案的织物,其特征在于用多彩丝线一次性将颜色丰富的图案织造完成。织锦是古代丝织品中最精致华美的珍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据说熟练的织工一天也仅仅能织成几厘米的锦,因而有“寸锦寸金”的说法,足见其珍贵。目前所见战国时期楚国的锦,大多是彩色的织物,有些锦面的花纹图案贯穿全幅,说明楚人已拥有先进的提花织机和熟练的织造技术。

  此外,从楚墓出土绣品可知,当时的刺绣技艺也已达到相当水平。大部分刺绣是以平纹的绢作为绣地,也有在锦上绣花,即所谓的“锦绣”,就是我们常说的“锦上添花”。

  荆州博物馆馆藏马山1号楚墓出土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是国家一级文物。墓主着单衣、夹衣、绵袍共十二件,衣衾包裹第七层便是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此件属宽袖样式,领缘内折成直线,与脚端平齐,分上衣、下裳两部分,在腰线处缝合。面料上的刺绣图案为凤鸟花卉纹。凤鸟纹为正面直身展翅的形象,头上饰有双重花冠,华丽如流苏状的冠羽位于头部两侧,形态庄严。两翅上部设计成对向凤头形状,其中一侧的凤头衍生出向上蜿蜒曲绕的花枝,花枝至顶后又反向悬垂三穗花串,形成上下两组纹样间相互嵌合勾连的纽带,其布局设计及设色水平极具智慧。

  专家称,迄今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先秦丝织品与刺绣品实物,大多数来自楚墓。这些实物表明,战国时期,楚国丝织与刺绣工艺技术处于鼎盛时期,代表当时先进水平。虽然建国之初,楚国丝织业水平或许落后于中原、江浙地区,但随着楚国不断扩张与崛起,特别是采取“拿来主义”,整合了多国先进技术,楚国后来居上,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生产的丝织品,成为向周王朝纳贡的上品,甚至一度“出口”国外。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织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楚墓出土了大量丝织品,其种类繁多、纹样精美,极具韵味。“公元前5世纪的巴泽雷克古墓出土过丝绸,纹饰跟湖北楚墓出土的凤鸟纹一样,一看就是典型的楚国织锦。”王建新说,在巴泽雷克还发现来自楚国的漆器和山字纹楚式铜镜。可见,比张骞出使西域早几百年,楚国的丝绸就行销至西伯利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