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乌兹别克斯坦蚕桑毛纺业发展委员会主席伊克博尔·奥迪尔忠诺维奇·埃尔加舍夫一行12人,来到位于青州的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通蚕种公司”),商议扩大明年蚕种进口事宜。
桑蚕,也称蚕宝宝,原产于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由蚕丝制作而成的丝绸,是世界贸易流通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中亚国家也因此形成了种桑养蚕的传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在桑蚕产业方面合作日益密切。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小而美的项目,是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借力新丝路,小蚕种打通了惠及国内外群众的幸福路,既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养蚕户带来更多收益,也带动了国内群众脱贫致富。”广通蚕种公司董事长连海刚说,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年产蚕种占我国蚕种产量的20%左右,年出口量占我国蚕种总出口量的80%以上。2013年以来,已累计向2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蚕种近600万张。
合作
——好蚕种保质保量
49万张,约92.6亿粒蚕种!
今年3月,广通蚕种公司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蚕种,打破了自己创下的国内单批出口蚕种数量纪录。明年,这一纪录有望再次被改写。
一个个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蚕种订单,让连海刚既高兴,又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及时保质保量交付订单,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客户认可我们的关键。尤其是对不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来说,桑蚕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蚕种,关系重大。”连海刚说,从9月底开始公司员工就一直在忙着制种,把从繁种基地收回的蚕茧削茧、筛选雌雄,成蛾后再培育杂交种。从11月20日开始,又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整理蚕种。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确保蚕种质量。
蚕种是桑蚕产业的“芯片”。乌兹别克斯坦是桑蚕养殖大国,蚕茧产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但当地蚕种一直没有改良更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近年来培育了一大批优质桑蚕品种。”广通蚕种公司技术负责人房德文说,公司开始向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提供蚕种时,曾广泛筛选了国内优质桑蚕品种,最近几年主要为其提供“华康3号”“两广2号”两个杂交品种。它们能够适应当地高温、干燥的气候,抗病性也强。一粒茧产丝长度达1200米,比当地原有品种产丝长出三四百米。
11月底,广通蚕种公司尚未整理的蚕种储存库内,黑褐色的蚕种铺满一个个托盘,摸起来像细沙一样。轻轻用手翻看,会发现有个别黄色颗粒。后续整理,即通过盐水比选,将黄色颗粒等不好的蚕种筛出去,以保证蚕种一日孵化率。该公司将蚕种一日孵化率出厂标准定在98%,出口的蚕种孵化后生长一致性好,方便管理。
“整理好的蚕种只是‘半成品’,要先放在特定温度的冷库里保存,让蚕种进入滞育期。这些年,一般是到3月份把蚕种空运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我们会在2月底把蚕种从冷库里取出来,通过浸酸或感温‘唤醒’它,告诉它该起来干活了。”房德文说,出口专机上温度要控制在5℃到10℃,以确保蚕种品质。
出口蚕种作为活体,出口前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检验检疫。以往这一过程较为复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相关部门为蚕种出口开辟了“绿色通道”,流程大大简化。
连海刚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公司蚕种远销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由最初的每年七八万张增长到了60万张左右,公司成为中亚国家官方指定的进口商。
伊克博尔·奥迪尔忠诺维奇·埃尔加舍夫介绍,乌兹别克斯坦进口蚕种全部来自中国,且主要来自广通蚕种公司。该公司蚕种质量很好,很多合作企业已有切身体会。近期乌兹别克斯坦确定了蚕茧增产计划,需要大量增加蚕种进口,希望中国蚕种企业能全力支持。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年可生产一代杂交蚕种240万张。乌兹别克斯坦扩大蚕茧产量,对公司发展也是个利好。”连海刚说,为提高订单保供能力,公司每年投入四五百万元搞研发,加快培育新品种。同时,注重提升机械化水平,研发了蚕蛹雌雄鉴别机、削茧机、装卵机等设备,大大提升了蚕种生产效率,确保蚕种订单按时交付。
关键
——技术指导“抠”好细节
今年5月,广通蚕种公司负责外贸的副总经理黄海业,专门到乌兹别克斯坦等四五个主要出口国家跑了一趟,与合作伙伴面对面交流。
“乌兹别克斯坦一年养一季蚕,我去的时候蚕已养到5龄,即将吐丝结茧。看到我们的蚕种在国外表现很好,内心很自豪。”黄海业说,此前,公司还收到了乌方的感谢信,一方面感谢为其提供优质蚕种,另一方面感谢对其在养蚕方面的技术指导与人员培训。
虽然乌兹别克斯坦养蚕历史也比较长,但相对而言,当地群众养蚕技术有待提高。每到养蚕季,广通蚕种公司专门派李其良等三四名技术人员到当地进行技术指导。
“蚕很脆弱,比人还娇贵。养蚕是个技术活,关键是‘抠细节’。我们每人负责几个区域,一人一车从早到晚地跑,到农庄、养蚕户家中指导他们给桑、扩座。蚕从1龄长到5龄,对生长环境要求大不相同,小蚕喜暖湿,大蚕爱干燥,指导时必须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李其良说。
比如,以往当地养蚕户给桑喂蚕一天一次,像给蚕“盖厚被子”,一下子喂得太多,蚕吃不透。桑叶慢慢就不新鲜了,含水量下降,导致蚕无法得到充足水分,新陈代谢容易出问题,就会得病。而蚕的免疫力很差,得病后很难有效治疗。
“吃得可口了,蚕就能少生病。”李其良说,他们指导养蚕户给桑由一天一次变为一天三次,不给蚕“盖厚被子”,而是“盖薄被子”,让蚕吃得更精细。
考虑到乌兹别克斯坦当地高温干燥的气候,最近两年,广通蚕种公司还在当地推广塑料薄膜覆盖防干育的饲育方式。即在蚕1龄到3龄期间,将塑料薄膜盖到蚕匾上,以保持蚕匾上的湿度,并在薄膜上扎上小洞,保持空气流通。这一方式效果不错,目前已在当地大范围推广。
到乌兹别克斯坦之前,李其良专门去学习了俄语,在外时间长了,当地的其他常用语言他也学会了,和当地人交流很顺畅。四处跑的同时,李其良和同事还专门制作了饲育资料,通过当地的通信软件进行推广。养蚕户有问题,也可以随时通过当地养蚕行业的通信群向他们提问。
应乌兹别克斯坦有关方面要求,广通蚕种公司还承担了为其培养技术人才的工作。“连续3年,他们每年派四五十人到公司培训,一次两个月。”连海刚说,公司还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合资的蚕种厂,每年生产蚕种五六万张。除保留原来的工人外,每年还会使用300人以上的季节工,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际的收益。
持续的合作交流、技术支持,使乌兹别克斯坦桑蚕产业明显提升:蚕丝质量最高级为6A级,当地从3A级稳步提升,养得好的户不少能达到5A级;产量方面,每张蚕种结茧量也平均提升了10公斤左右。
这些变化,让乌兹别克斯坦有关方面进一步意识到了“技术养蚕”的重要性。此次来访,伊克博尔·奥迪尔忠诺维奇·埃尔加舍夫专门提出,希望广通蚕种公司能继续加派技术人员,帮助养蚕户提升养蚕技能。
“今后,我们可以直接到乌兹别克斯坦办技术培训班,希望中国的蚕种、技术能给乌兹别克斯坦群众带去更多实惠。”黄海业说。
跨越国界的合作,也加深了彼此间的情谊。每次去,李其良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待上两三个月。12月中旬,他还在当地忙着整理蚕种。“异国他乡,虽然辛苦,但我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每当乌兹别克斯坦过传统节日时,他们会邀请我一起聚餐、娱乐。”李其良说。
共赢
——国内养蚕户盖起小洋楼
因蚕种受益的,还有众多国内群众。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蚕种,就是由秦光欣等国内养蚕户提供的蚕茧制成的。
今年,是安丘市大盛镇秦家庄村村民秦光欣养蚕的第11个年头。“我一直和广通蚕种公司合作,公司发来蚕种我来养蚕。等蚕结了茧,公司再派人来收购。给我打款时,再把买蚕种的钱从中扣除。”秦光欣说,当地一年可养两季蚕,他有8亩桑树,每季养8张蚕,每张产茧120斤以上。今年每斤茧收购价在36元左右,全年收入能到8万元左右。
秦家庄村原来也有养蚕的传统,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和广通蚕种公司合作后,这些年养蚕户越来越多,现在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养蚕。周边还有十几个村也成了养蚕专业村。
除了比较稳定的收购价格,广通蚕种公司的技术指导也让养蚕户更放心。
“每年一开始养蚕,广通蚕种公司的技术员就到村里指导。不养蚕的时候,也有人来指导如何对桑树进行剪枝处理。”秦光欣说,有了专业指导,蚕的病死率少了,结茧率提高了,收益更有保障了。
连海刚介绍,桑树、蚕宝宝对周边环境要求很高,为此广通蚕种公司十分重视繁种基地建设,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养蚕专业户”模式,以最低保护价收购、订单生产等机制,与养蚕户建立长期稳定合作。除了安丘繁种基地外,还在全国多地建有基地,与约1000户养蚕户长期稳定合作。
与广通蚕种公司合作养蚕12年来,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双廊镇石块村玉亮小组村民韩世信一家,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没养蚕前,生活就靠打零工、山地里种些庄稼,家里只有几间土坯房。养蚕没几年,我家就花30万元盖起了三层小洋房。”韩世信说。
作为该村最早一批与广通蚕种公司合作的养蚕户,韩世信一家的变化也激发了村民养蚕的积极性。从最初的4户快速增长到目前的50户,整个村只有4户没有养蚕。韩世信也从一个养蚕的“小白”,成了村民信服的“技术员”。
“我们这里以前没养过蚕,但环境好,很适合养蚕,一年可以养五季,挣得多。一开始村里养蚕的少,广通蚕种公司的技术员住在村里,全程指导我们几户养蚕。”韩世信说,经过几年学习,他对养蚕越来越有心得,本村新养蚕的村民都请他指导。
该村原贫困户韩高莲就是其中一个。“我家脱贫好几年了,二层小洋楼也盖上了,靠的就是养蚕。”韩高莲说,一开始不敢养,后来韩世信给她鼓劲,教她怎么养,她就试着养。这几年每次养5张蚕,除去养蚕的人工支出,每年能收入10万元。
据了解,仅在双廊镇,前些年就有一百多户贫困户通过与广通蚕种公司合作养蚕,顺利脱贫。
“村里变化很大,多层的小洋楼很常见。靠养蚕,这两年我们家又买了汽车。”韩世信说。
随着国内外对桑蚕产业的重视,广通蚕种公司的订单越来越多。前不久,该公司负责人到多地考察,确定了几处新的繁种基地,为后续扩大产能做好了准备。
“乘‘一带一路’东风,小蚕种能发挥大作用。我们将不断加强优质蚕种供给与技术支持,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桑蚕产业的发展助力,让国内外更多养蚕群众生活更甜美。”连海刚说。
小小一粒蚕,见证“一带一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