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明媚,走进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镇高塘村,大片桑树生长茂盛。留垌村蚕桑标准示范场内,蚕宝宝们正贪婪地啃食着桑叶,连绵的“沙沙”声交织成美妙的乐曲。风将乐声带到茶河村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工人们把雪白的丝绸坯布浸泡在薯莨水中并反复翻转,经过20多道染整工艺流程,这些坯布将被制成被誉为“软黄金”的香云纱。
合水镇是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蚕桑专业镇。近年来,由于蚕易得病失收和蚕茧价格缺乏保障等问题,该镇桑园面积及蚕茧产量逐渐萎缩。由省政府参事室、广新集团组团的合水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合水镇委、镇政府大力支持下,从提升桑苗质量、优化蚕种、拓展产品等方面着手,推动蚕桑种养朝着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蚕桑全产业链,带动村民走上致富“新丝路”。
“绿叶子”变“金叶子”
鼓起村民钱袋子
在高塘村的桑田中,一排排桑树长势喜人。村民们在田间穿梭,采摘新鲜桑叶,再运到周边村落的各个蚕房。等到6月中旬,各大桑田将迎来新一轮桑芽采摘季,嫩绿的桑芽经过深加工制成桑芽菜,统一销往珠三角地区,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高塘村曾有“蚕桑之乡”的美誉,由于蚕茧市场低迷,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蚕桑产业发展一度受挫。2021年12月,广新集团下属丝纺集团与合水镇政府签订了蚕桑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去年年初,一辆满载桑树苗的货车开进高塘村,13.8万株桑树苗的落地和蚕房的修建,坚定了村民种桑养蚕的信心,也激活了合水镇蚕桑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
“从父亲那一辈,我们家开始种桑养蚕,不过当时桑田只有5亩,3张蚕的收入也不高。”蚕农崔连创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外打工,前几年才回来养蚕,在村干部、工作队的帮扶下,将蚕房面积扩大了一倍,并安装了隔热层,夏天蚕病少多了。如今,家里种13亩桑田,养了10多张蚕,预计年收入10万元。
阳春市名扬农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善筹对桑蚕产业发展信心十足。随着蚕农数量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社的桑田面积约100亩。“桑叶仅作为养蚕的饲料,附加值不高。现在延展产业链,发展桑芽菜产业,带动农户当地就业,也有利于盘活丢荒田。”林善筹告诉记者,桑芽的采摘期是3月初至10月底,每批桑芽重约1000公斤,预计全年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按照“政府督导、企业主体、蚕农参与”的原则,合水镇委、镇政府和工作队汇聚资源力量,联合省农科院、广新丝纺集团,探索产业“补链强链”,发放33.8万株优质桑苗,举办蚕桑高效种养技术培训班,开展蚕桑产业技术交流座谈会,实地指导蚕农抓好桑园管理、蚕房改造,打造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产业链,调动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白宝宝”成“聚宝盆”
带动增收成效快
在留垌村蚕桑标准示范场,记者看到宽敞的蚕房内,自动化切桑机、智能化轨道、自动投喂机、自动上蔟架等智能化养蚕设备一应俱全。大片蚕宝宝被养在地面上,雪白的身躯伏在碧绿的叶子上。蚕农崔明军正将新鲜的桑叶喂给它们,认真观察进食情况。
“随着蚕越长越大,地面的空间越来越少,后期主要使用自动投喂机,沿着智能化轨道为蚕投喂桑叶,自动上蔟架引导它们上蚕蔟结茧。”崔明军表示,这种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十分便利,养出的蚕成活率高,蚕茧质量也好。按照目前的养殖规模,每批蚕稳定产出约420公斤蚕茧,全年利润10多万元。
传统的蚕桑养殖产业化程度较低,机械普及率不高,华南地区潮湿炎热的气候对蚕种、茧丝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工作队实地勘察研究后,从优质蚕种着手,在军迳村设置“蚕公寓”,降低幼蚕发病率,将留垌村年久失修的旧供销社改建为蚕桑标准示范场,提高蚕茧品质。
应用新技术,军迳村的小蚕共育户在“蚕公寓”培育小蚕,供给附近100多户蚕农养殖,每年辐射带动蚕桑产业收入约700万元。利用茶河村蚕房养殖场和平南村果桑种植基地,有效带动村民扩大种养规模,提高养殖技术,推动合水镇蚕桑产业创新发展。
蚕农邱耀銮养蚕已有20多年,随着“蚕公寓”建设完善,幼蚕发病率大大降低,邱耀銮的养蚕规模也增加至15张。“以前还担心销路问题,现在有种茧保底收购协议,符合标准的蚕茧不愁销路。”邱耀銮笑着表示,自家蚕房的面积有限,今年尝试增加4张小蚕,预计每批增加220公斤蚕茧。如果收益稳定,还会考虑继续扩大规模。
“非遗+”促“产业旺”
探索发展新路径
上午10时多,合水镇茶河村的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内一派忙碌景象。晒布工们顶着烈日,将一匹匹染成红褐色的丝绸整齐地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再压上竹竿,使其在阳光下暴晒,即香云纱染整技艺之“晒莨”。由于浸染的次数不同,草地上的丝绸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褐色泽,仿佛色彩艳丽的画卷。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香云纱又名“响云纱”“莨绸”,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香云纱科普馆内,记者看到了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图文说明,以及香云纱制成的旗袍、皮包等,手工复古元素结合现代工艺,呈现端庄、雅致的东方美。
“广新集团联合合水镇政府,先后在潭震村、茶河村建设了香云纱晒莨场、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其中,示范园今年5月正式运营,总面积130亩,将蚕桑养殖、香云纱生产、休闲文旅有机融合,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助力当地产业振兴和休闲农业文旅产业发展。”工作队队员邓金朋表示。据悉,示范园预计每年可为合水镇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40多万元,并提供100多个工作岗位,有助于解决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众就业问题。
“基地一开工我就来这干活了,从家里过来就几分钟。开始是除杂草,参加培训后开始晒莨。晒布工都是晴天出工,虽然辛苦,但是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有6000多元。现在既能赚钱,也能照顾家里,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谢崇跃笑着说。
一桑一蚕一“链”,富了一方百姓,串联起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文章。合水镇委、镇政府和工作队将蚕桑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将继续推进竹园村、新南村等地新建蚕房、扩充桑园等工作,推动建设阳江市蚕桑产业园项目,擦亮蚕桑特色农业名片,让乡村振兴底色更新、成色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