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从一棵桑树到一床蚕丝被

http://www.texnet.com.cn/ 2022-07-05 16:26:15 来源:陕西日报

  盛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桥头村,看见道路两旁一行行矮化桑树长势喜人。步入汉滨区顶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或在蚕室喂蚕,或在生产车间缫丝,或在加工车间制作蚕丝被。

  “如今我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每天早上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跟城里人上班没两样。”6月5日,桥头村7组村民高宗银激动地说,“这两年,我一直在合作社打工,采摘桑叶,合作社按照每采摘1公斤鲜叶1元来支付报酬;喂养小蚕,合作社每天给我支付劳务费100元;在合作社加工车间里制作蚕丝被,每天能挣100元。我们家如今靠蚕桑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这多亏了方书记。”

  高宗银所说的方书记,是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方益平。

  返乡创业

  只为群众过上好日子

  “我是土生土长的桥头村人,十几岁就出去打工,承包过煤矿,干过建筑工程。要说我为啥回来?那是为了响应2016年沈坝镇提出的‘俊才返乡共建小康计划’的号召,同时想让并不富裕的乡亲能尽快富起来。”42岁的方益平激动地说。

  桥头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314户984人,耕地1878亩,是沈坝镇有名的养蚕大村。但由于过去以单家独户的传统方式发展养蚕,加之受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群众并未因养蚕致富。于是,村民渐渐放弃蚕桑产业,纷纷外出务工。

  方益平介绍,2016年,他回村后,决定为大家找一个能持续增收致富的产业。他通过多次市场调研发现,养猪、养鸡等产业市场风险大,而栽桑、养蚕是一个“集约化、高效化、节本化”的产业,本村群众有一定基础,易于接受,加之市场风险较小,当年就有收益。

  “起初动员大家发展蚕桑产业,村民们还是有疑虑的。为了打消群众顾虑,我决定先示范给大家看,然后再抱团发展。”方益平说。

  2016年,方益平投资100万元,成立了汉滨区顶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流转村土地300亩栽种桑树。

  “刚开始栽桑、养蚕,我也面临了群众遇到过的难题,由于缺技术,不仅桑树长势不好,买回来的蚕苗成活率也不高。于是我决定先从养殖设备更新换代入手。”方益平说。

  2017年冬季,方益平又投资40万元开始改造蚕室,通过建设省力化蚕台,提高养蚕的产量和质量

  “蚕病只能防,不能治,必须要做好防疫消毒。于是,我自己学,按照专家提出的规范性技术来操作。”方益平说。

  蚕室养蚕必须要通风,方益平安装了空调,目前已实现温控化养蚕。为了提高养蚕技术,他还聘请了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和汉滨区蚕桑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专家进行指导。

  截至去年底,方益平的合作社桑园面积扩大到520亩,养蚕规模也由2016年的8张增加到去年底的100余张。

  “2017年秋季,我养了8张蚕,共卖了2.4万元。”方益平说,“群众见我养蚕有了成效,纷纷开始发展蚕桑产业。截至去年底,我们村桑园面积达到1200亩,建成标准化蚕室3处2000平方米,一年可养蚕800余张。”

  传授技术

  激发群众致富积极性

  群众想发展蚕桑产业,常常会遇到技术难题。于是方益平自己学技术,再传授给群众。

  “为了提高大家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我采取‘小蚕共育’模式,解决群众养殖小蚕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方益平说,“我先后聘请了省、市有关专家作指导,用人工饲料桑叶粉喂小蚕,将育好的小蚕再免费提供给养蚕户进行养殖,并定期对养蚕户的蚕室进行消毒,提高养蚕的成活率。”

  2017年,桥头村7组村民罗觉英想养蚕,方益平得知后,不仅将育好的小蚕免费提供给她,还为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蚕茧。

  如今,罗觉英将家里3亩多土地流转给汉滨区顶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有土地流转收入。同时,她运用新技术每年养殖春蚕、晚春蚕、夏蚕、秋蚕、晚秋蚕5个批次的蚕,仅卖蚕茧年收入2万多元。闲暇时间,她到合作社打工,每天务工收入100元。仅靠蚕桑产业,她全家1年就能收入3万多元。

  “没有方益平的带动,我挣不了那么多钱,是他把我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以前养蚕,我1年也就挣2000多元。去年,我养了4张蚕,蚕茧就卖了8000多元。”桥头村7组村民李依英说,“2019年,我将流转给合作社的3亩桑园又承包回来。方益平不仅每年免费给我提供4袋肥料,而且将育好的小蚕免费送给我再养。”

  “如今,桥头村已有110户376人嵌入到蚕桑产业链上,实现了多渠道增收。”方益平说,“这几年,我通过‘返租倒包’模式,将合作社20多亩桑园免费给村里7户脱贫户承包,就是为了让群众发展蚕桑产业有奔头;合作社共吸纳40余人务工,每年发放劳务工资30余万元;合作社共有40户脱贫户以产业资金入股,年户均分红600元。”

  2021年初,方益平当选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桥头村被列为汉滨区乡村振兴试点村。

  拓宽“丝路”

  让更多群众走上富裕路

  发展蚕桑产业,确保群众能实现持续增收,不断完善蚕桑产业链是关键。

  方益平介绍,2020年10月,为延伸桥头村蚕桑产业链,他又投资了50万元,建起了蚕丝被加工车间,并注册了“圣叶梦”商标。为解决销路问题,他先后通过爱心企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形式销售,目前已累计销售蚕丝被1800余床,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

  “自发展蚕桑产业以来,我们村栽桑、养蚕的人多了。”方益平自豪地说,“当然,蚕桑产业要想在桥头村做大做强,仅靠我一个人和一家合作社不行,必须抱团发展。”

  在方益平的示范带动下,桥头村返乡创业者程正义2017年成立了正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18户农户土地303亩,年均支付土地流转费3.03万元,吸纳村民100多人次务工。

  “目前,我们村共成立了5家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并联合成立了‘汉滨区天虫农民专业联合社’,实行抱团发展、资源共享。”方益平说。

  “如今,桥头村按照‘党支部+资源共享+产业联盟’的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全村桑园面积已达1200亩,蚕茧年产量达3万公斤,蚕茧年产值达130万元,初步形成了栽桑建园、桑园返包、小蚕共育、技术培训、农资供应、蚕茧回收、蚕丝被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为推进全镇‘一镇一业’作出了贡献。”汉滨区沈坝镇党委书记钱广说。

  “一棵桑树、一个蚕茧、一床蚕丝被,就是我们桥头村群众致富的希望。目前,我有个愿望,就是再建一个桑叶饲料加工厂和蚕蛹食品加工厂,继续开发桑叶茶、蚕沙枕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加大销售力度,让更多群众嵌入到蚕桑产业的链条上,实现多渠道增收。”方益平自信地说。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