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孙瑞哲在中国纺联四届六次理事会暨四届十次常务理事扩大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texnet.com.cn/ 2021-12-27 08:25:23 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稳中求进  守正创新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纺联四届六次理事会暨四届十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工作报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1年12月24日

  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伟大成就伟大实践催人奋进,伟大历程伟大经验定向明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贯通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我们迈向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做出了重要指引,为我们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设立了重要参照。

  接续奋进新征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之美相融共生、价值共享的社会发展形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要坚持的大目标。

  接续奋进新征程,要坚持开放与自主,平衡发展与安全,保障资源要素高效畅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要构建的大格局。

  接续奋进新征程,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持稳中有进,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我们要践行的大方向。

  大目标、大格局、大方向统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相互贯通的战略总体。在新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我们需要在整个大框架下,深入总结、深入分析,寻找发展路径、落实行动方案。

  一、2021年行业工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征程、新起点,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复杂局面,中国纺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行业服务工作始终。在党建引领下,组织机构建设持续完善,产业协同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卓有成效,有力推进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战略引领,推动产业发展纲要的形成、细化与落实

  开展调研统计,把脉行业发展。深入重点企业、集群和专业市场,跟踪调研产业运行情况,向有关部门及时反馈行业诉求。进入新疆、广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为当地产业发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建议。以调研工作为依托,不断完善对行业重点数据的监测统计,反映行业运行状况、市场舆情及商务信息,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产业研究提供支持。

  注重产业研究,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系统研究,围绕科技创新、工业文化、绿色发展、集群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在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的形成与细化。《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以及各细分行业的“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相继发布。以纲要为指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中国纺联与中央有关政府部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主要金融机构等就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进行了深入沟通,并得到了积极反馈。各省市自治区主要领导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纷纷作出批示并回函中国纺联,许多地区对“十四五”期间纺织行业发展给予了重点关注。比如广西将落实好广西与中国纺联战略合作备忘录,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推动纺织业补链强链延链,重点推进一批特色纺织产业园建设;黑龙江省将充分依托其原料资源等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承接产业转移;贵州省将以恒力项目为牵引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并将着力发展贵州苗绣、蜡染等非遗文化;重庆市将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渝派服装(或女装)”区域品牌、服装产业园和一批重点服装品牌企业;陕西省依据《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制订《陕西省“十四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等。

  抓住关键问题,形成行业声音。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纺联协助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形成提案,内容涉及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扩大新疆棉及其制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保障产业原料供给、支持行业绿色发展、强化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竞争新优势、引导行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核心时尚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行业专业市场优化升级等重点领域,代表行业为政府决策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

  (二)夯实基础能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行业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技术论坛等活动,加大对基础创新的引导,促进产业技术的转化与推广。继续开展传统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在数字、绿色等新领域的标准话语权。持续完善创新生态,不断加强行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了系列活动,举办了中国时尚产业知识产权大会等。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持续得到社会各界和中国纺联成员单位支持,其中安莉芳品牌创始人郑敏泰先生进一步捐赠900万元,其个人捐赠总额已达2000万元,基金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纺联支持行业科技教育事业的能力。

  提升行业文化创意能力。以《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指导,加快推动工业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化工业文化基础研究,开展了《纺织工业文化与纺织工业现代产业融合培育模式研究》等课题。充分挖掘文化要素对行业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的潜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发布全产业链的流行趋势,引导产品开发;加快培育国潮品牌和自主品牌,利用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等国家级品牌活动推动行业品牌建设。编制《“十四五”纺织非遗工作指导意见》,强化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中国国际时装周等活动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行业创新的基础。协会积极推进行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和相关标准修订。不断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行业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输出能力不断增强。组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时尚设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人才。开展纺织学术大奖、桑麻学者等评选工作,表彰高端人才。在人社部和各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支持下,纺织行业劳模评选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以效率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通过搭平台、树典范,系统推进行业两化融合工作。引导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打造智慧供应链,举办了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等活动。稳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项目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程不断加快。以时尚产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中心、数字时尚(服装)产业大脑等平台为依托,AI等技术在时尚研究中的应用已见成效。

  以质量为核心,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和保障。依托各专业协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服务,提升企业能力、化解企业难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展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入库申报工作,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不断推动行业优秀企业与资本对接,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上市、再融资、兼并重组。

  (四)坚持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纲要与区域发展对接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通过举办行业会议、大型展会、时尚周等活动,推动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与各地区发展战略对接。依托东部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不断强化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和时尚小镇建设,助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项目对接为载体,引导中西部、东北部省份根据资源禀赋承接产业转移。组织了行业百强企业八桂行等一系列区域交流对接活动。

  深化产业集群服务,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引导不同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集群。以边疆民族地区为重点,发掘贵州苗绣等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行业创富产业作用,助力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五)激发市场潜力,畅通产业内外循环

  以内需体系构建为重点,提高行业资源匹配效率。克服疫情影响,成功举办了春秋两季纺织联展、国际纺机展、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展等行业重量级展会。一系列特色展会、区域展会的举办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深化产品开发服务,满足消费升级要求。引导行业培育内容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举办了中国服装品牌直播日等活动。积极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流合作,组织了丝路柯桥·布满全球等对接活动。加强专业市场的培育与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市场的规模与能级。通过开展主题研讨、商贸洽谈等活动,有效推进了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

  以开放型经济为方向,做好行业对外服务工作。加强行业外交,充分利用国际纺联、世界布商大会等平台发出行业声音,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围绕新疆棉花问题,发表了坚定支持新疆棉纺产业发展的声明,并在政策层面、国际层面积极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正当利益。围绕全球化生产,科学引导产业的开放合作和多元布局,举办了中国纺织业“一带一路”大会等活动。

  (六)聚焦双碳目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稳步推进行业低碳转型。立足产业实际,科学引导产业有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布了《纺织行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框架方案》,启动了“30·60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一批领军企业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宣布加入并发布碳中和愿景。以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基础,开展碳核算方法、减排路线图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不断强化绿色纤维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的筛选、试点、推广工作,完善绿色标准体系。进一步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实施旧衣零抛弃校园行动计划。

  持续深化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以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为内容,社会责任建设的工具方法更加完善,适用主体与领域不断延展,有效支撑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参与联合国“跨国公司及其他工商企业与人权”法律文书政府间工作组会议、“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论坛”等活动,相关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与表扬,为行业赢得了尊重与认同。

  (七)2021年行业稳中有进,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尽管有新冠疫情冲击、原料价格波动、货运价格高涨、部分地区限电限产等因素影响,行业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截至11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纺织产业链绝大部分环节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长丝织造、家用纺织品及纺织机械行业同比增速超过10%,纺织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高。行业的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做出了建设性贡献。

  行业为稳定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面对疫情冲击,纺织行业是率先恢复生产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10月,全国3.4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338.6亿元,同比增长14.2%。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82.7亿元,同比增长29.7%,呈现较高的增长态势。1~10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行业企业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可圈可点。行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2021年至少9家涉及纺织领域的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中小企业实现平稳发展。已有124家纺织相关企业进入工信部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工信部第六批单项冠军遴选工作中,纺织行业有35家企业获得单项冠军企业,19家获得单项冠军产品企业。

  行业为拉动内需增长做出积极贡献。线下线上协同发展,内需体系进一步完善。1~11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线下零售额为12363亿元,同比增长14.9%;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1%。纺织产品是内销市场相对比较平稳的品类。双十一期间,安踏、李宁分别位列体育服饰销售榜单第二、三位。新锐品牌Beaster和bosie在双11首轮预售中进入了男装销量排行榜前10位。新国潮品牌、时尚品牌快速崛起。

  产业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通畅做出积极贡献。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852.8亿美元,同比增长7.7%,近两年年均增速为7.6%,已超过疫情前水平。在海外订单回流等因素支撑下,服装出口实现平稳增长。1~11月出口额为15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1%,为2014年以来的最好增长水平。外贸结构更加多元,新兴经济体对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长起到积极支撑作用,1~10月对越南、印度出口纺织原料及制品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3.3%和72.2%。

  行业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做出积极贡献。纺织类产品的充分稳定供给,有效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1~11月,主要大类产品中,化纤、纱、布、印染布、服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3%、10.1%、8.5%、15.1%、8.5%,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9.2、20.2、26.8、22.3和17.3个百分点。在通胀预期加重的背景下,纺织产业链平稳、顺畅运行对于平抑物价发挥积极作用。行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乡村与县域经济,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从投资看,1~10月湖北和湖南纺织业投资额均实现50%以上的增长。化纤行业的投资,在中部地区除湖北外其余省份均实现了正增长,西部地区陕西、新疆、内蒙古等省份实现了成倍增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综合制造成本上涨、产品价格传递不畅、就业结构不合理等现实压力,明年行业运行还将面临低基数效应消失、涉疆问题影响等挑战。我们需要在更加宏观又接地气的图景下,来看待行业发展,找准定位、把握时机、迎难向前。

  二、适应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握战略机遇、赢得发展主动

  当前,全球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经济经历不平衡、不同步复苏。但整体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仍处在低迷期。地缘政治、病毒变异等因素影响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不确定性的氛围浓重。近期,美国参众两院通过H .R.6256涉疆法案,试图以“有罪推定”方式,把“强迫劳动”标签强加于新疆出产的所有农产品、工业品,通过海关行政措施以及要求进口商自查供应链,阻止“新疆制造”进入美国市场。大国博弈正在对未来发展形成更深刻影响,世界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

  成本结构之变。受流动性泛滥、供需失衡、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海运费用持续攀高、劳动力与用能紧张,成本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链布局也在随之调整。以海运费用为例,当前从中国运往美国西部的集装箱费用比2019年高出10倍,这将助推企业加快就近化生产与采购,减少对远程供应商的依赖。

  市场预期之变。疫情下的刺激政策正在引发通胀与通缩的彼此胶着,全球经济发展的预期不断转弱。受此影响,市场态度与行为在发生改变。一方面,避险情绪高涨,企业对实体投资、长期投资的整体态势渐弱。另一方面,短期投机炒作行为增多,资产价格出现很大泡沫。市场信心的不足损害着产业的长久发展。

  信任体系之变。面对经济的低迷,一些国家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出尔反尔,破坏协议,打破了全球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稳定性。以企业债务风险为重点,供应链上的企业信任也在经受考验。“有单不接”、“长单不做”现象增多。信任机制的破坏正在增加经济成本。

  贸易结构之变。全球供应链缩短与内化,呈现区域化态势。WTO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达37项。有报告显示,全球消费品企业计划三年后加强区域化制造商选择占比为33%,加强本土化供应商选择的占比为50%。2021年上半年,土耳其向欧盟出口商品,同比增长42%。效率与安全的平衡成为供应链布局的重要考量。

  在百年变局的持续演进中,要素变化与体系变革相互交织,以数字、绿色与科技为支撑的发展范式和产业形态开始形成。

  (一)我们处在科技创新的爆发期

  新科技浪潮下,科技创新密集活跃,成为重塑产业生态、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科技意味着话语权、发展权、生存权。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间竞合的核心领域和大国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已经开始了体系化的知识产权和标准布局。这对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路径形成了锁定。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更多的战略遏制与封锁打压。12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又将34家中企列入实体清单。

  面对压力,唯有把握大势,坚持科技自强,才能打开局面,赢得主动。

  1、科技创新正成为复杂系统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经济学奖都聚焦于探讨各类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创新正成为一个高度复杂系统。

  学科间的界限正在模糊。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与计算科学和社会科学多点突破、交叉汇聚,在相互促进中不断衍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领域的多层次和异质性、学科体系的非对称和无规则性、演化路径的多样化与不确定性交错推进,使得科技创新呈现“涌现”现象。所形成的结果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复杂系统可以不断突破传统的认知观念和已有的理论框架,形成新的认知与未知。在复杂系统下的科技创新,需要推动大跨度、大纵深的交叉学科融通并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要进行开源创新,以协同方式化解复杂性问题;要强化基础创新,以确定性去探索不确定性。

  2、不平衡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

  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对科技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效应。美国包揽了近70%的诺贝尔奖,创造了同期世界总数60%以上的科学成果,集聚了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学家。与此匹配的是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引领地位。从全球看,对基础理论、根本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强化。2021年2月以来,美国累计发布了28份科技经济战略部署文件,欧盟发布了12份文件,这些文件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6G等作为前沿重点领域加快布局。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但在基础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科学结构图谱2021》显示,我国仍在28%的研究领域没有发表论文。基础领域的不足,也是我国产业面临“卡脖子”技术问题的核心原因。

  基础理论创新从来不是立竿见影,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高额的研发投入和试错成本,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检验。我国在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差距。

  在人才方面,2019年,我国R&D研究人员在R&D全部参与人员中的占比为43.9%,而世界主要国家都在50.0%以上,韩国高达81.5%;我国R&D研究人员投入强度为27.2人年/万人,不足丹麦、韩国等发达国家的1/3。

  在资金方面,尽管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幅达到16.9%,但在研发总投入中的占比仍不足发达国家的1/3(6%/20%)。2000至2019年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累计约8479亿元,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经费仅为2785.9亿元。

  新时期,我们需要将更多资源和能力汇聚到基础创新上来;要全面系统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3、以人为本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基本准则。

  人体克隆、算法滥用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伦理价值的广泛关注和系统反思。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给人类带来幸福。科技向善成为全球共识。“负责任创新”已被纳入欧盟地平线2020框架计划。12月17日,我国审议通过了《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意见》,要求推动科技伦理贯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覆盖到科技创新各领域。

  科技向善就是要将科技创新纳入道德的管辖,以科技创新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赋能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保障生命健康、消除经济贫困、保护生态环境。

  科技向善首先要导向向善。科技创新的导向应该趋向解决美好生活的需求、克服社会发展的痛点、破除资源能力的束缚、致力造福民生的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二)我们处在数字经济的稳定期

  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2021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49亿。截至2021年12月10日,全球包含单独电子商务章节的区域贸易协定已达113个。全球数字经济生态已经形成。从产业形态看,随着盈利模式基本定型、网络用户更加成熟、流量红利已经见顶,平台间从外延式的平行发展逐步进入到内卷式的竞争状态。刚刚经历的所谓史上最冷清的“双11”与“双12”是一种信号,消费互联网以往水大鱼大的粗放发展模式出现瓶颈,数字经济进入成熟期,未来价值将来自深水区、硬骨头。

  1、产业价值来自场景深耕

  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开始从消费领域转向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运营管理等领域;价值创造方式开始由消除信息不对称、建立市场连接,向决策支持、替代专业智识等更为复杂的功能延伸。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应用创新正成为产业价值的重要来源。

  一是产品深耕。智能纺织品的发展使得产品成为服务的端口。纺织品开始向医疗健康、国防科工等领域延伸,支撑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

  二是制造深耕。数字经济重心向工业互联网迁移,制造服务化、个性化成为重要趋势。网络化协同、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生产由数据驱动,贴近需求、更具柔性。

  三是管理深耕。数字经济的深入,推动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与业务流程再造。将管理实践固化为信息系统与工业软件,能够提升整个组织的管理效率与精益水平。

  2、产业价值来自鸿沟跨越

  数字经济“规模报酬递增”,领先优势会持续累积,具有明显的反馈效应。

  数字鸿沟与发展鸿沟呈现相互强化的特征。从全球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数字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超过7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从国内看,前十位数字化产业强省的排名与实体经济大省排名高度一致,呈现强者愈强的态势。在数字经济中相对弱势一方,存在着被低端锁定与边缘化的风险。只有更多的主体,更充分的参与到数字经济中,才能真正的释放产业势能。

  缩小数字鸿沟、减少数字差距的必要性已经显现。完善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巨大价值空间。

  3、产业价值来自内容生态

  虚拟社会、数字世界正在与现实世界叠加,数字化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商业场景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价值创造开始从物质世界延伸到意识世界。伴随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相生,新的数字化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正在形成。

  数字创意产业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从虚拟偶像、数字IP到虚拟服装,数字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成为一种资产,当前热议的NFT与元宇宙都属于这种范畴。Nike正式宣布收购虚拟球鞋与时尚品牌RTFKT Studios成立第四大品牌;Dapp统计,11月22日起一周内,元宇宙房地产总交易额超过1亿美元。这些究竟是真实价值还是资产泡沫尚待观察,但数字资产无疑已为时尚产业打开一个新的价值空间。

  4、产业价值来自阳光之下

  持久的价值源于健康的生态。随着数字经济走向成熟,构建良好的数字社会环境成为全球共识,相关立法进入快车道。信通院报告显示,全球至少有128个国家在数据和隐私保护方面正式通过了相关立法,占全球国家总数的66%。

  《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开启我国数字经济治理的新阶段。从内容看,对数字经济的管理开始穿透技术面纱,直击经济关系实质。针对数据垄断、流量垄断、算法垄断和市场垄断的执法正在加强;针对新业态、新模式的税收与管理走向规范;针对直播平台内容与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明确;针对网络文明与风气建设持续加强。产业价值将在阳光之下、透明之中。

  (三)我们处在绿色经济的形成期

  1、世界经济正在变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硬性约束。

  (1)绿色规则的形成期

  从全球看,绿色规则进入出台和制定的活跃期。截至2021年3月31日,已有41个国家正在国家层面或次一级行政层面推动碳定价。这些规则正在重塑产业的成本结构和竞争优势,决定着未来发展的位势。围绕规则内容目前处于多方博弈的阶段,我国绿色规则也在加速制定。由于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制定与执行规则初期,个别地区与部门存在粗放管理、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现实基础,这无疑对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国务院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绿色规则在内容与范围上正在逐渐完善。面向未来,行业企业要关注规则变化,积极适应规则,在规则形成过程中做好应对、占得先机。

  (2)绿色技术的形成期

  《绿色知识产权报告2021》显示,近十年全球绿色技术专利快速增长。但整体看,绿色技术发展仍处于探索期。目前绿色技术普遍面临着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应用成本高、产品稳定性差等问题,同一场景,多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并存。比如新能源汽车同时有锂电池、氢能和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方案。一旦未来技术架构锁定,其他方案的前期投入可能付诸东流,绿色技术真正走向成熟产业化还有距离。我们要关注国内外绿色技术的最新进展,充分考量绿色技术与自身发展阶段的适配性,辨别炒作概念,科学合理推动绿色转型。

  (3)绿色金融的形成期

  绿色金融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选项。不同国家间,绿色金融产品的互认与兼容在加快。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迅猛。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6万亿元,信贷规模世界首位。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量突破一亿吨大关。排污权交易市场也日渐活跃。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柯桥区完成了147笔排污权抵押,抵押金额达72.15亿元。但整体看,绿色金融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参与主体不够活跃、对传统制造业支持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工信部近期发布了《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工业绿色发展的产融合作机制。行业要充分利用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以绿色金融带动绿色发展。

  (4)绿色市场的形成期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正在觉醒,绿色消费开始成为新趋势。但与绿色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相比,绿色市场的发展依然偏慢。

  一是实际行动与消费意愿存在落差。可持续时尚实验室(R.I.S.E. Fashion Lab)消费者调研显示,面对可持续产品,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占89.1%,但有购买行为的仅为50.3%。

  二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距。低碳产品品类少、性价比不高降低了消费意愿。

  三是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界定不清晰。市场概念丛生,难以辨别,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绿色消费市场的成熟度影响着绿色发展的进程。要在供需两端发力,在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消费者教育。

  2、在绿色经济的不稳定中,我们要找到价值的平衡点。

  (1)数字与绿色的平衡

  发展智能制造、融入数字经济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当前,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动机是提升制造效率、强化市场分析、实现机器换人。对于数字经济本身的能耗问题关注不足。据统计,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总量达到1609亿千瓦时,超过上海市当年全社会用电量。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行业大数据中心等大幅铺开,数字与绿色间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行业发展要提前布局,将绿色化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考量因素。

  (2)时尚与绿色的平衡

  时尚感往往伴随着复杂性。复杂的产品需要更长的工艺流程、更多的资源消耗,会带来更大的生态负担。这与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绿色的产品倾向于单一的材料,简单的工艺,注重耐用性、可循环性。行业要平衡好对美的追求和对德的向往,用新的方法在时尚美学与环境责任中找到支点。比如不断丰富单一纤维的功能性、持续降低印染等工艺的污染性等。

  (3)消费与绿色的平衡

  创造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是时尚产业长期遵循的价值逻辑。但规模消费必然对环境形成现实压力。绿色规制下,产业发展需要找到新的价值来源。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同时实现价值的增长。这就需要我们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开拓绿色发展的新维度。

  技术创新的爆发期、数字经济的稳定期、绿色经济的形成期三期叠加,这是我们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发展区间。我们需要在当前的产业时空中厘清形势、把握机遇与挑战,找到撬动行业未来发展的价值支点。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是行业发展的时与势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行业发展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也是行业未来的空间所在、价值所在。服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纺织行业不仅大有可为,也将必有作为。

  (一)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

  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强基固本,重在制造;行稳致远,重在制造。制造要强,一定要有稳定扎实的基础。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第一个百年的奋斗,中国纺织工业以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创新,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规模优势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民生的保障、制造强国的底色。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在以应用创新为重点的工业化进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之路。

  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速度趋缓,我国高端装备、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等受制于人的发展短板日渐显现。传统制造业开始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规模经济也被等同于粗放发展。不少区域过早、过度、过快地出现了“去制造化”的倾向。纺织行业也面临类似情况。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可以完全依靠外部市场来满足居民的基本纤维消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发展弯路也警醒我们,制造业如果失去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就会丧失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2021年,恒力成功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第67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无疑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然,我们确实面临转变发展范式、走向价值链高端的时代课题。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基础创新驱动”和“以应用创新驱动”两个类型。高精尖与规模经济不是替代与相互否定的关系,而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当前,产业迫切需要突破的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以基础创新驱动的产业。从全球看,在这些领域占有优势的国家,无一不是在基础研发环节进行了长期的投入与技术积累。比如在碳纤维领域,全球领跑者日本东丽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投资并加强技术布局,研发投入已超1400亿日元。要实现追赶,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模式、培育新的主体,加强在基础理论、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投入。这也是培养“专精特新”企业的目的所在。目前,市场对于科技企业的支持,仍然存在概念炒作和资本投机的倾向,这其实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技术积累和基础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比制造领域更加需要长期主义。做实体经济,需要端正心态、清醒认识,警惕发展变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考偏差、投机心态。

  (二)融入乡村全面振兴,支撑经济发展的薄弱领域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东部地区乡村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多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充分激活土地、人才、资产、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要素资产;只有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纺织行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关联,具有很强的就业带动效应和产业延展性,在构建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关系中具有特殊作用。纺织产业集群多集中于县域和乡域。2020年,全国38个GDP过千亿的县城中有36个县城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将产业融入以县域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最近击穿抖音的“张同学”通过还原乡村生活,58天圈粉千万,单个视频点击量动辄过亿。他的成功正是当前乡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政策引导下,人才、资本、技术等优质要素资源开始从城市加速向农村汇聚。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同比增长19%。农村正在成为产业创新创业的沃土。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农村市场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阵地。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5.3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26.1%,增速连续8年快于城镇。拥有5亿多居住人口的乡村,正在形成未来市场的战略纵深。行业要在山水田园上做好文章,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生态空间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让乡村真正实现生态价值、民生价值、经济价值的多维度发展。

  (三)服务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未来发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熔铸着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自信更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文明的符号,纺织服装装点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以“糸”为偏旁的有100多个。丝绸之路,横贯古今,纺织服装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行业对于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中华文化之美、中国发展之美意义重大。

  文化也是纺织服装产业发生发展的重要土壤,不仅构筑着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滋养着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产业自信、品牌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随着我国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正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从典籍热、文博热到汉服热、文创热,中华文化正以系统化方式汇聚起价值洪流,民族品牌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微观层面,文化自信与品牌自信的建立与生发需要过程。近期被证监会点名的慕思股份事件,反映出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部分中国品牌迫于市场压力而选择“蹭洋牌”、“取洋名”。今天,中国品牌仍难成为高端的代名词,性价比高依然是标签。在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World Brand Lab发布的2021年“世界品牌500强”平均年龄为97.65岁,其中“百年品牌”多达218个,而中国只有茅台等5个品牌超过百岁。树立品牌自信与文化自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的符号应用,更要从理念、设计、工艺到产品的全面推进。要不忘本来,在传承中激活传统文化,也要兼容并蓄,在开放中形成时代价值。

  (四)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保障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

  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化解矛盾的关键就是要形成更高水平供需的动态平衡。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永恒产业、支柱产业,纺织行业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决定着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时尚即是生活。纺织服装作为重要的民生产品,始终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快速演变,新产品、新业态大量涌现。数字时尚伴随着游戏产业、动漫IP快速发展。从NFT时尚产品、游戏人物时装到数字偶像,产业形成了愈加多元的价值模式。运动品牌随着健康生活方式快速崛起。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858亿元。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将为产品创造巨大的发展机遇。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带来了万物皆可纺织的时代。柔性显示织物和纤维型材的革命性替代,正在给产业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纺织的应用领域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山河,目之所及、不能穷尽。

  另一方面,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收入作为支撑。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56倍,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达到了1.62、1.07、1.11。作为重要的创富产业,纺织行业具有多业态融合、产业关联紧密、产业纵深长的特征,不仅宽口径、易切入,也兼备高精尖、潜力大的属性。实践证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都在发展纺织行业。产业的关联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产业带动了全社会2000多万的直接就业人口,是小微民营主体创业的重要空间,对于提供就业机遇、创业机遇意义非凡。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以行业的发展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能力。

  四、立足全局,把握关键,稳扎稳打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置明年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关注战略全局和发展大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五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解好全局,才能更好掌握局部工作与重点任务,把握好主要矛盾,才能理清事物本质与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问题,抓重大事情、抓根本问题,才能真正做好行业工作。

  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开始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行业发展必须服务于这个大局,在推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改善民生、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社会和谐。推进共同富裕,行业一方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产业是船只,资本就是流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方面,企业的生存发展、创新演进离不开资本支持,少了资本,事业就会搁浅;另一方面,资本本身是逐利的,偏好风险,厌恶稳定,追求短期,缺乏耐心。资本投向与实体需要、战略需要并不完全一致,具体表现为: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只求今朝醉,不管明日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可以期待未来资本将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流向基础创新、流向绿色发展、流向专精特新。行业企业要善于应用资本的力量,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防控其消极影响。

  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从能源到原料,初级产品是制造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资源本身是有限的。作为制造大国、人口大国,我国对初级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原料保障是根本性、战略性、命脉性的问题。纺织行业是石化产品的重要应用领域,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在棉花、羊毛、亚麻等一些天然纤维领域,我国也严重依赖进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保障原料安全,一方面要强化创新,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更紧迫的是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世纪疫情冲击,百年变局演进,地缘政治风险、经济贸易风险、金融市场风险、资源环境风险相互激荡,突发性与系统性冲击并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对此我们要树立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产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产业安全风险预警与研判,提升防控能力。要把“新疆问题”放在产业安全大局中考虑,持续关注国际贸易和政策风险,发展态势及影响。要强化契约精神和信用建设,防止个别债务风险的扩散。

  五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的战略选择。我们既要认识到绿色发展的潮流大势不可逆转,也要认识到转变的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实事求是,按照科学规律、产业规律、市场规律稳步推进。目前从技术路线到产业配套,绿色经济都处在形成期,存在着不确定、不稳定性。新旧能源替代、新旧产能替代,要坚持先立后破,有进有出。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与应用。绿色发展也要发展,绝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

  (二)下一阶段行业工作的主要方向

  党的二十大将在明年召开,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纺织行业发展要做出贡献、行业工作要服务大局。我们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格局,以系统思维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组织的协同性、引领力。

  党的领导是我们行业工作保持正确方向、取得持续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纺联将坚持党的领导,做好基层党建,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更加有力有效;抓好“关健少数”,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阶段性成效,推动学习教育成果更好转化为工作动力。

  进一步完善机构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纺联内部机构与部门的改革、脱钩与换届等重点工作,不断完善协会的组织和结构。要让行业服务既能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产业,又能更好服务国家大局、服务党的领导。在机构调整中,将联合会打造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力支撑。

  进一步提升引导能力。强化协会统计研究和宣传能力。行业统计要做扎实,提升信息来源与收集质量,探索应用新工具提升统计的广泛性与准确性;调查研究要做深入,扩大调研范围与深度,增强形势分析与研判,科学引导行业发展;宣传推介要做到位,提升宣传工作质量,引导预期、提振信心,为行业传递正能量,树立新形象;支持科技教育要做充分,纺织之光基金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创新基金设立模式,更好地支持行业基础科学研究、事关行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科技教育奖励工作。

  2、坚持固本培元,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环节是经济社会稳定、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在宏观产业政策层面和地方经济发展层面,巩固制造环节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密切关注国际地缘政治新变化,做好应对预案,采取有理有节的相应措施,维护新疆地区利益和产业利益。提升产业制造基础能力,强化纺织全产业链精细化加工技术,提升纺织、非织造、复合等成型技术。强链、补链、延链,保障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壮。引导帮助行业企业做精主业、做强实业、深耕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完善从纤维材料生产、纺织染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制造体系;推动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安全化转型升级。

  优化要素供给,不断增强供应链的效率与韧性。中国纺联不仅要提升自身行业服务水平,还要努力衔接协调产供销、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商品、人力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以产业循环带动商品和要素循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努力消化和缓解能源、原料等要素价格与供应问题。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产业用工需求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衔接,破解企业用工难题。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与转化。推进纤维新材料、先进制造、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努力化解产业技术循环中的“卡脖子”难题,走好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完善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优化行业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和经营效益。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加快培育“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深化产融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期、投长期。做好行业推荐,把握北交所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契机,促进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坚持自主可控,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

  坚持科技驱动,打造产业内生动力。聚焦硬核创新、自主可控,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行业科研作风。强化基础研究和“从0到1”的创新,优化研发布局,提升共性基础技术供给。重点围绕纤维新材料及装备、纺织绿色制造技术及装备、先进纺织制成品与装备、纺织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等四个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完善行业创新基础设施,推动行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建立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创新合作。引导技术转移与流通,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加强行业核心技术与关键环节的专利布局。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基础通用和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提升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规模与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

  坚持市场驱动,打造产业外在动力。新形势下,行业要进一步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引导企业积极布局国内市场,对冲外部可能长期低迷的境况。加快推进行业企业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新模式新业态规范发展。探索打造行业消费节,丰富消费场景。深耕县域、农村等下沉市场,融入奥运经济、冰雪经济,挖掘消费潜力。加快专业市场的优化升级,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重点时装周、重点展览会。加强预期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数字经济、技术改造、产业转移相关领域的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产能合作,改善进出口结构,推进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传统优势,开拓新兴市场,打造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格局。充分整合原料、装备、技术、品牌等优质国际资源。加强国际展会的专业性与影响力。规范化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推进行业标准与国际并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跟踪贸易政策新变化,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

  4、坚持稳中求进,塑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深化两化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聚合型平台,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强化工业大数据开发、制造资源配置和解决方案汇聚能力,加快工业知识的沉淀、传播和复用。推进平台化设计、精益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发展服务型制造,打造智慧柔性供应链。加强技术改造和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动AI、VR等技术在可视化、缺陷检测、产品设计等典型场景的创新应用。发展智能可穿戴产品,推进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加强分类指导,依据发展阶段、产业特征选择适宜路径,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坚决不搞运动式“减碳”。坚持节约优先,引导行业生产和消费领域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聚焦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广清洁生产,深化绿色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绿色标准与认证体系,推动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用好绿色金融工具,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断丰富管理工具和方法。布局开展碳排放相关计量管理、碳中和前沿基础研究等工作。推动优势企业先行先试、树立样板,以“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为先导,为行业企业探索减碳发展路径。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时尚发展与品牌建设。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当代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加强流行趋势研究,完善从纤维原料到终端产品的研发体系。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平台建设,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业设计服务。聚焦“大师、大牌、大事”,推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平台的发展,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色彩、图案、面料、款式开发能力。强化各细分领域设计师、时尚大师、大工匠的培养塑造。加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探索新的方法论推动传统品牌焕新与再造,助力新品牌衍生与崛起。开展品牌价值评价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级品牌活动,推动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5、坚持发展导向,服务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

  推动行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增强原料供应和生产保障能力,实现民生类纺织服装产品的充分供给、高性价比供给,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以品质提升为核心推进产品创新,更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引导行业形成绿色消费、体验消费和服务消费风尚。以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拓展应用空间。加大纺织产品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工具、土工建筑、航空航天、安全防护和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纺联将持续沟通有关部门、创造积极社会舆论,兜住民生底线,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要做好企业服务,提升市场活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行业中小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层次多的特征,将产业的生态多元性转化为对就业更大容纳力。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改善工作环境,使行业工作内容更适合年轻人的就业偏好。引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保障劳动权益,提升员工待遇。完善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发布和对接服务,推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改变行业认知,提升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推动人才资源与产业升级间形成正反馈。

  提升平衡性与协调性,打造产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坚持“全国一盘棋”,将产业发展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以现代化、数字化、低碳化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加快培育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发挥东部沿海产业的引领优势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加强产业协作在对口支援中的作用,以产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将产业合作重大项目作为牵引,带动产业链配套环节有序转移。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中,我们的美好事业也呈现出无限风光与锦绣前景。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在继往开来中实现守正创新,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树立系统思维、增强底线意识、坚持长期主义,在新故相推中实现稳中求进,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让我们锚定目标、坚定信念,在一起,向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立新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锦绣。以行业更好的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