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那坡模式”惠及各族边民 走出国门连接新丝路

http://www.texnet.com.cn/ 2025-04-10 16:19:25 来源:广西日报

  4月6日清晨6时,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合乡那乐村坡东屯,瑶族村民邓国权轻手轻脚地掀开蚕房的棉帘。补光灯下,数万只蚕宝宝正沙沙啃食着新采的桑叶,像一场细密的春雨。“这声音比山歌还好听!”他笑着用壮话对养蚕搭档、那乐屯壮族村民黄大荣说。

  “种桑树养蚕?能比种苞谷值钱?”2018年,那乐村村委会提出种桑养蚕时,一度引来村民质疑。瑶族村民邓朝英率先养蚕,他经营8亩桑园,年收入近7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蚕能手。

  2021年,那坡县与公司签约,打造“种桑养蚕—缫丝加工—跨境贸易”全产业链。政府承诺免费提供桑苗、保底收购蚕茧、建合作社兜底风险。

  “光靠政策不够,得让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村支书周彩艳说。于是,村委会变成了“蚕桑夜校”,请来邓朝英给农户传授养蚕技术。

  那乐村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共517户2021人。两个民族和谐相处,携手养蚕,共奔富路。截至2024年,全村发展种植桑园约3000亩,年饲养大蚕4700张,销售鲜茧35万斤以上,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户养蚕收入达3.5万元以上。该村由此荣获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荣誉称号。

  从“空心村”到千万元桑蚕村,从各自为战到“共育一张蚕”,这个民族团结村用一根蚕丝织就了边疆振兴的共富图景。

  那乐村是那坡县发展养蚕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那坡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借力“一带一路”推动技术输出,以桑养蚕、以丝织绸、以绸促贸易为契机,绘就了兴边富民新画卷:2024年全县桑园面积达10万亩,鲜茧产量达1.07万吨,产值突破6.88亿元,构建“育种—养蚕—缫丝—织布—销售”全产业链,带动1.7万户各族村民致富,户年均增收4万元,其中7000户脱贫户端稳“金饭碗”。

  那坡县发展养蚕业不断发展壮大,还走出国门。就在今年3月,一架波音747货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腾空而起,货舱内装有百色市华农瑞泽蚕业公司10.2万张,货值90万美元的蚕种“沉睡”在恒温箱中。这批来自那坡县的蚕种,将在土库曼斯坦丝绸作坊中苏醒,续写“现代丝路故事”。

  百色市华农瑞泽蚕业公司位于那坡县百合乡。“蚕种出口只是起点,要让更多的各族边民致富,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未来我们将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桑园管理、缫丝技术合作,让‘那坡模式’惠及更多丝路伙伴。”百色市华农瑞泽蚕业公司总经理赵金波表示。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