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缝制设备市场开年承压,产业链加速转型

http://www.texnet.com.cn/ 2025-04-01 15:39:56 来源:中国缝制机械协会

  湖北省汉川市,是“中国服装制造名城”,年加工成衣能力近8亿件,是全国品类最全、集中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完整、加工能力最强的服装制造县市之一。作为国内服装产业集群的代表样板,2025年,当地服装业发展情况如何?设备市场发生哪些变化?后续需求空间怎样?……带着这些问题,协会融媒体平台赴汉川进行了走访调研。

  服装生产遇冷,设备销售下跌

  数百家服装企业开工不足;数十家服企关停收厂;大量服企车间生产设备闲置;本地熟练工人挨家登门寻求工作机会……。在开年一个多月后,湖北汉川服装产业并未如期实现“开门红”。

  目前,多数服装企业保持着正常运营状态——通过汉正街为主的线下商超和档口批发零售,再加上中国汉派服饰网红直播基地“网红直播经济+互联网电商”带动,汉川服装基本盘相对稳定。“有订单的企业还能持续生产,也经常会因赶单加班加点,但像前几年那样家家火爆的场面,看不到了”。

  服装企业利润持续快速下滑,成为广泛现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7家A股上市纺织服装企业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预减10家,预亏26家。其中“内销增速放缓、客户订单减少、产品标准变化”等成为主因。相较于具备显著规模优势的上市公司,汉川中小服装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和压力更加恶劣和残酷——受累于去年羽绒服整体需求下滑,以及“飞丝”工艺引发的消费者信任危机,几乎所有生产该类别产品的服企都积压了相当多的库存,很多企业被迫不计成本的抛售回笼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汉川现有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近6000家,服装企业5000家左右;从业人员20万,大部分为本地及周边市县工人;各类缝制设备在用保有量20万台/套以上,主要以平包绷、锁钉套、模板机等设备为主;当地有设备经销商200余家,从业人员不到千人,年均设备销售额(含零配件)2亿元以上。

  结合汉川部分服装厂和经销商反馈,预计2025年当地服装产业将延续稳中有降态势。“主做外贸业务的企业生存愈加困难,订单量锐减;内销市场增速放缓,尚未出现明显的向好势头。更为重要的是,生存压力击穿原有产业格局和市场分工,外贸厂以价格竞争抢占内销订单份额,导致利润进一步削弱”。多家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不是没有订单,而是订单利润勉强能维持养工人保本,越抢越不好做,越做越不挣钱”。

  资金压力过大、后续订单不明确、设备闲置较多,在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后,2025年当地缝制设备销售直线下滑。据多家经销商估算,“一个多月时间里,销售额不到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

  需求导向变化,市场细分加速

  根据实地走访和主要经销商统计,杰克(含布鲁斯)品牌在汉川市场占据超六成份额,富山、中捷、美机、宝宇、顺发等品牌有一定体量。川田凭借在模板机设备应用,尤其是模板工艺领域的深耕细作,成为众多用户企业的选择。

  综合部分服装企业和设备经销商的反馈,杰克通过高保值活动,精准切中终端用户在采购时的后顾之忧,夯实了销售优势。在此过程中,杰克正在努力改变数十年来“长款期”销售模式,使得缝制设备销售更趋于良性化——强化销售渠道对货款的管控,要求经销商对客户做到年内回款。

  “款期和价格,不再像以前那样作为首选要件。(主要缝制设备品牌)价格已经差不太多,款期再长,也有法律效应,是需要支付的。现在国家对征信管理越来越严格,有点规模的厂子都不会轻易触碰红线。”一位服装企业负责人坦言,“当前的行情,哪家都不能保证可以持续做下去。在采购设备时肯定会更多考虑投资回报周期和保值率问题,杰克在这方面是有明确政策的,因此即使设备价格、首付款比例和回款周期要求均高于其他品牌,也会更倾向它(杰克)。另外,车工对品牌的认知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结合当地调研情况看,自动化设备、裁床吊挂等缝前缝后设备,需求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尚未普及。“汉川服装,突出特点是要求高、工序多、品类杂,之前依仗于当地熟练工人资源,可以保障品质和交期要求,但随着订单价格和企业利润加速缩水,为减少逐年上涨的人工成本,这一类设备的需求会加速打开。”

  值得关注的是,在完全由用户主导的存量市场博弈过程中,二手设备、设备租赁,为经销商回笼资金和客户更新换代提供了更多选择。“对用户来说,只要能够保证生产环节,选择二手或租赁,投入负担越小越划算;对经销商来说,这类生意回款快、现金交易,更利于资金回笼。”据统计,2024年三季度末至今,相关业务量明显增加。从实地走访情况看,自去年开始,不少服装厂陆续退出运营,产生了一定体量的可用设备,且价格更低廉;此外,二手设备的全国化调配越来越完善,能够迅速完成货源补充且不受地域限制。

  同时,相比于直接购置价格较高的特种机,以及自动化缝制设备,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更愿意交由第三方代加工。在汉川市场,刺绣、裁剪、开袋贴袋、钉扣锁眼等工艺代加工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量和规模。

  主动应变转型,创新驱动破局

  自疫情后,全球缝制设备全产业链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且变局愈演愈烈,但可以确定的是,服装、鞋帽、箱包等下游产业“小单快反”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朗,用户需求与设备创新的供需之间仍存在信息传递的不对等、不及时,“用设备科技附加值精准解决用户实际痛点、难点、堵点,将性能发挥到极致”将大有可为,近年来自动化类缝制设备迅猛发展,正是吻合了这样的需求契机;汉川市场模板机应用领域的拓展和细分也愈加深入,利用模板工艺解决复杂工序、保障缝纫品质,成为越来越多服企的选择。

  传统销售模式和体系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快速变化的需求,因企制宜、调整心态、主动作为,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入手寻求转型,成为广大经销商的广泛共识。

  据了解,自产业环境出现转变后,汉川服企陆续组织过对中西部、云南以及海外市场的专项考察调研,很多经销商全程参与。在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祥兴、祥泰、宏运、时代、海诚、晨晓阳、诚信、叁洋等众多经销商,打破区域壁垒,人随产业走,主动破圈、出海,跟随客户进行转移和协同配合,积累了众多可选路径和成功案例。

  此外,综合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服装产业先行市场近年来摸索的经验,“共享工艺、共享生产”,“细分工艺改造改装”等模式创新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经销商通过对设备及工艺的掌握,确认工艺流程排布,搭建产线模型,整合小散客户特殊生产工艺的外协订单,打通供应链条,以规模化实现单工序、单工艺的效率极致和品质保障,盘活设备效率;掌握一定技术的经销商,可以在部分细分工艺领域,对设备进行加装和改造,增强专用性和适用性,实现差异化竞争。

  服务创新始终是实现转型的重中之重。作为链接设备端与用户端的关键桥梁纽带,向下传递推广设备新技术、新应用,向上反馈用户生产环节的新工艺、新要求,做好供需信息实时对接,将更利于增强与整机企业、用户企业的合作黏性。同时,在售后服务、维修服务等常规基础上,更加主动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发挥经销商在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优势,增强快速服务、有效服务能力,配合用户共同应对挑战,抢抓新业态中的新机遇。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