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门幅72厘米、长1米的布料售价380元。如果要做一件上衣,至少需要2米,这样你会愿意消费吗?
年初,张春菁在杭州良渚注册开播,售卖自家生产的传统丝绸面料杭罗、花线春。
380元、390元/米虽然听着贵,其实根本就不够卖。“因为大家对非遗和国风的热衷,我们开播一个月就卖了4000米布料。”张春菁说。
产品好卖,厂里能不能加班加点,多生产些?当记者跟随张春菁走进车间时,才发现这种面料的生产周期长达一个月。
毛脚女婿下江南,捂出一身热痱子
北京人张春菁和妻子邵国飞,是大学同学。
2002年,因妻子放不下对家中父母的牵挂,张春菁离开家乡跟爱人回杭,开启了一段“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业历程。
刚来杭州是夏天,张春菁还记得,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自己捂出来一身痱子。
丈母娘洪桂珍见了,心疼这位毛脚女婿,就在自家作坊织了一匹杭罗,做了身长衫长裤送给女婿穿。
从没有接触过杭罗的张春菁,收到这份礼物有点纳闷:“怎么我都要热死了,丈母娘还让我穿长袖长裤?”
后来,人生第一套凉意满满的杭罗衣衫,伴随张春菁度过了南下杭州第一年的酷暑。
接下来的岁月里,毛脚女婿也渐渐理解了,妻子为何执意要从北京回杭陪伴父母左右的缘由。
穿着丈母娘的礼物,张春菁第一次走进老丈人的纺织车间,“那个地方,昏暗潮湿还没窗,织机放在几个土坑里,大家是坐在地上干活。从车间出来,我就对老婆说,这活咱们还是别干了。”
不过,当初执意不肯接班的毛脚女婿,后来还是被杭罗的魅力以及家中老人的坚守打动了。
1962年的老古董,一天只织30厘米布
“小宋人杭罗,是我们节前请画师设计的图案,胖乎乎的很可爱吧,网上卖,很受年轻顾客欢迎的。”
“这批豆绿色面料是新款,网上还没有上架,春天到了,女士买回去做身旗袍,走在街上是不是很养眼?”
邵国飞全家三代人传承杭罗织造技艺,在工厂的车间里,记者见到了1962年由杭州余杭智格纺机厂制造的设备,一直沿用至今。
张春菁说:“这些都是老丈人生前留下的,1985年他对设备进行过改良,因为最早的时候,一天只能织30-40厘米杭罗,我们后来二次改良过,现在一天能织1米。”
比起其它品类的丝绸面料,罗更具有筋骨感也更耐穿,其透而不露的质地,更适合打造质感轻薄的夏季衣衫,而这款面料的打造,和杭罗独有的水织工艺密不可分。微信图片
纺织厂就像一台时光机,古董级纺机旁的大水缸,也是个老物件,里面浸泡的一卷卷桑蚕丝,要养足28天才能出缸,而丝线上设备织造时,还需要一直保持潮湿状态,一匹布从生丝到成品,折腾一个月才能完成。
刚来杭州时,张春菁记得,老丈人的纺织厂一年只能生产2万米杭罗,主要是供应国内老字号绸庄和出口订单地,但几台“老古董”就像长不大的孩子,还经常罢工。
这么好的面料,生产上一度难以维系。原因也很简单,现代地纺机采用地是干织工艺,水织工艺的纺机,早已没有厂家生产。
老手艺触网热卖,厂长也有时尚品牌梦
在《天工开物》、《梦粱录》等古籍中,均有杭罗的记载。2009年,“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重要代表性项目,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些年,学财务出身的张春菁跑遍了各大图书馆,了解各种蚕桑丝织技艺,愣是把自己从丝绸行业地门外汉,逼成了行家里手。
为了给厂里增加设备,提高产能,张春菁更是各种奔走,潜心学习研发,自行设计机器设备,找厂家定制零部件,拉回家组装调试。可以说,为了守住这门老手艺,全家人的扩产之路,这些年走得尤为艰辛。
厂里能正常使用的纺机,目前总计不超过10台,全年加足马力生产,生产旺季,车间阿姨还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的情况下,厂里全年面料地产量,大概也不到10万米。
为了保护杭罗这门古老的手艺,推广传统文化瑰宝,前些年,张春菁便通过和服装工作室、设计达人的合作,在网上推广自家面料,可惜因为产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客户大批量订单的需求。
今年1月,厂里筹划已久的厂工厂直播间在良渚开播,因为面向的是C端用户,直播间只做零售生意,第一个月销售突破150万元,业绩喜人。
在厂里陈列室,张春菁向记者展示了几款自行设计的杭罗服饰。老厂成功触网后,作为厂长的张春菁还计划从面料到成衣,做属于自己的传统服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