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通知要求,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国家蚕桑体系)于2025年1月8–12日在重庆市北碚区召开了2024年总结考评暨产业发展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园艺作物技术处万克江处长,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彭和良副主任,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罗雪峰副站长,国家蚕桑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西南大学校长王进军教授,国家蚕桑体系前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鲁成教授,广西、四川、浙江、广东、安徽、山东、重庆等7个省(市、区)的行政管理、推广单位负责人和地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行业部分资深专家和体系“退休”专家代表,国家蚕桑体系首席科学家、全体在聘专家及部分团队成员,共计120余人。
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胡昌华院长主持开幕式
会议主要内容有:首席科学家述职考评;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述职考评;分组讨论及大会交流发言;蚕桑主产省(区、市)行政管理和推广单位负责人、蚕桑省级地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等交流发言;资深专家代表指导发言;研讨和部署2025年主要工作。会议还举行了“十四五”成果展。
西南大学王进军校长致辞
开幕式由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胡昌华院长主持。王进军校长在致辞中表示,西南大学高度重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目前,学校拥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位、岗位科学家16位、综合试验站站长2位,分布在10个产业中,学校衷心感谢农业农村部的重视和支持。西南大学作为国家蚕桑体系首席科学家和研发中心依托单位,学校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王进军校长高度赞扬了国家蚕桑体系专家团队的工作,并表示过去的一年,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建设的关键之年,相信通过本次会议,一定能够推动蚕桑产业在2025年为农业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罗雪峰副站长致辞
罗雪峰副站长表示,我国是桑树原产地和丝绸发祥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蚕桑丝绸生产与出口国。新时期的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好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科技进步、消费升级等因素推动下,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他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年度总结和考评工作会,也是推进蚕桑产业创新发展、强化蚕桑学科建设的高端平台,大家深入研讨,献智献力,必将为新时代蚕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考、新的启发、新的探索和新的实践。
重庆市商务委彭和良副主任致辞
彭和良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重庆有源远流长的蚕丝文化,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良的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成为生产优质蚕茧的理想之地,是我国重要的蚕桑丝绸产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创新,国家蚕桑体系一直秉承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钻研的精神,注重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推广,致力于把蚕桑产业融入大农业、大纺织、大健康、大生态、大民生,从封闭的“一棵桑树、一根蚕丝”到开放的“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和“生态蚕桑”,突破了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乃至“卡脖子”技术,支撑、引领着我国蚕桑丝绸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彭和良副主任表示,希望全国蚕桑专家秉持全局意识、全产业链意识,对重庆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给予更多支持。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万克江处长讲话并主持对首席科学家的考核
万克江处长高度肯定了国家蚕桑体系的工作成效,同时强调指出: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要始终注重人才队伍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体系的作用很重要;围绕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攻关,更好解决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希望体系专家共同努力,再加把劲,工作不要松懈,在社会上形成好的导向,保证体系健康长久的运行。
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述职
万克江处长主持对首席科学家的述职考评。代方银首席从8个方面对2024年的工作进行了述职汇报:(1)总体情况,包括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加快产业提质增效等;(2)工作亮点,包括:种业科技突破、种养技术升级、资源利用创新、桑产业新发展、支撑产业提质增效和对接服务企业工作、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应急与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年度工作亮点;(3)机制创新;(4)宣传报道;(5)组织管理;(6)经费使用;(7)体系自评: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和“三度”要求(关联度、创新度、贡献度);(8)2025年重点工作,包括“十五五”规划。
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的述职考评工作分别由首席科学家、执行专家组成员主持,各聘用人员根据任务书从2024年承担任务完成情况、重大关键问题技术攻关进展亮点、服务县域经济工作、应急与咨询服务工作、对接服务企业工作、重要机制创新、宣传报道、经费使用等方面依次进行了述职汇报。
体系人员述职汇报后,参会专家分为4个讨论组,主要围绕以下6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桑园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问题;(2)蚕桑资源创新利用的产业化发展问题;(3)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品种需求与育种技术问题;(4)蚕桑高效种养技术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问题;(5)如何强化协同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瓶颈问题;(6)如何应对农林“飞防”导致蚕桑生产中毒的严重问题。
大会研讨交流阶段,首先由各讨论组召集人杨明英教授、李兵教授、艾均文研究员、朱绪伟研究员分别进行了意见反馈发言。
随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汤庆坤、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何恩洁、重庆市蚕业总站副站长余华献分别介绍了所在地区的蚕桑生产情况,并对体系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山东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光、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汪泰初分别介绍了各创新团队的建设成效,表示将加强与国家体系的联合协作,共同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本环节由张友洪研究员主持。
沈卫德教授指导发言
随后,行业资深专家对体系工作和蚕桑产业发展的方向、策略及路径等进行指导性发言。代方银教授主持该环节。
沈卫德教授表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一个整合教育、科研和产业资源的国家技术体系,致力于农业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服务,促进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得益于有远见和宽广胸怀的领军专家的引领,将其成果转化为推动国内农业产业发展的力量。此外,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提升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水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沈卫德教授回顾了他在蚕桑体系工作的经历,赞扬了几代首席科学家和专家团队的优良作风,强调了科研工作中做好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团队协作的必要性,并对年轻一代科学家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大家能继续卓越推动我国蚕桑科研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鲁成教授指导发言
鲁成教授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农业受到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蚕桑等特色产业来说更为显著。农业领域的新技术,如工厂化养殖和无人机喷洒农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给诸多方面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影响到了依靠传统农作方式生活的农民。面对这些变化,农业特色产业需要面对产量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挑战,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他强调,面对蚕业发展中的挑战,需要关注产业的现代化和技术升级,特别是加强适合于农村的工厂化、规模化养蚕研究,改善劳动条件,同时探讨合理规避农药风险的策略,以促进产业健康升级。
李龙研究员指导发言
李龙研究员强调了中国作为蚕桑生产发源地和大国的地位,并强调要坚持自信,推动蚕桑产业开启新的篇章。他指出,中国在蚕桑丝绸生产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不仅产量居首,而且产品质量媲美欧洲。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展示了中国在推动行业绿色发展、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彰显了党和政府对蚕桑产业的重视。他强调了自信、自强、自力更生对于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倡用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张国政研究员指导发言
张国政研究员表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蚕桑体系专家在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提升体系科研和工作效率、引导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开发,以及加强科技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方面。同时,新兴产业力量的加入为蚕业带来了更多开拓性和原创性的工作,为产业的再升级打下了基础。他强调,为了应对未来挑战,需要更加系统地集成现有技术成果,并探索新的生产模式,比如丘陵地区如何规模化生产,以适应资源和劳动力的变化。他建议,体系需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开发模式的体系化整合,与推广农机企业合作,并对人工饲料养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抗菌药物使用问题等进行研究等,以促进蚕丝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向仲怀院士指导发言
最后,由向仲怀院士作指导发言。向仲怀院士首先向大家表达了问候,总体上肯定了体系为蚕桑产业发展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随即,他围绕“推动蚕桑产业重回主赛道”,展开了系统性阐述。向院士强调科技突破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回顾了蚕、桑及重大病原基因组研究在关键时期对于提升科技水平、人才队伍和行业影响所发挥的作用,强调了桑树基因组研究的科学发现对于拓展产业方向的启示和影响。向院士强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找到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始终是最要紧的任务。他指出,发展桑产业,推动生态治理和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应耐心地在科技队伍和体系中实践探索;发展生态型产业,以服务大健康为方向,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多元化和高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向院士指出,21世纪以来,蚕桑产业面临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这一转型要求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相匹配,切实解决科技跟上需求的问题。产业的转型需要高层次科学家和产业专家的共同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来发现蚕桑产业的新功能、开发新产品,进而开拓新市场。此过程不仅涉及到种植业的转型升级,也强调了养殖业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性,并要在产业中发现和利用新的价值。向院士指出,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识别和培育新的市场,同时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产业中的难题。例如,通过开发蚕丝新材料等,以促进蚕桑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市场拓展。最后,向院士进一步强调了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路径问题。他指出,“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就是立于生态、立足农业、因地制宜、多元模式、现代化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合作来推动产业进步,不断蹚出新的路子。
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作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阶段,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宣布了2024年度考评结果,强调了日常管理要求,并通报了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监督检查工作组对国家蚕桑体系监督检查的初步反馈意见,包括业务专家组和财务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全体系人员进行严格的自查自纠,确保规范。针对2024年全体系的工作,代首席表示,“三度”体现更加充分,总体成效更加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还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代方银首席肯定了蚕桑体系实施“体系式”有组织科研与联合协作的成效,同时强调了坚持聚焦“三性三点”(突破性、颠覆性、引领性;痛点、难点、卡点)的重要性和坚定性。代首席指出2025年是体系“十四五”工作的收官之年,必须“打好总攻战”,交出满意答卷。面对诸多挑战因素,如“非粮化”刚性政策对桑园的影响、农作森林飞防对养蚕安全的威胁、蚕桑生产装备投入不足、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的工作任务重等,要群策全力,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克服困难,狠抓发展,全面达成目标。最后,他强调体系必须长期高度重视底线意识和危机意识、桑产业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方略,贯彻“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切实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设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成果展。“十四五”以来,国家蚕桑体系针对蚕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重点围绕“蚕桑现代高效绿色种养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和“桑蚕茧丝资源多元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两大主线任务开展攻关,构建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实施“百项技术列装全产业链工程”,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本次共展示成果107项,分为9个方面,其中数据平台构建及种质资源6项、蚕育种技术与新品种25项、桑树新品种7项、蚕养殖技术13项、桑树栽培管理技术11项、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18项、蚕桑生产机械装备6项、蚕桑资源利用技术16项、综合技术5项。
大会期间,召开了2次执行专家组会议,会上分别对会议议程、考核细则、考评结果应用、2025年工作计划等进行了讨论和强调,形成一致意见、集体意志。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总结考评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是一次十分务实的会议,参会领导、嘉宾、代表和体系专家给予了一致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