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富安:“一根丝”牵动沧桑与辉煌

http://www.texnet.com.cn/ 2024-10-25 15:26:41 来源:江苏经济报

  东台市富安镇地处苏中平原、黄海之滨,是江苏省率先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改革试点之一,也是全省唯一成功延续至今的一体化试点。“一根丝”是江苏东台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台富安镇就被誉为中国茧都。如今,全镇有优质桑园基地4万亩、养蚕农户2万户,年生产收购优质蚕茧12万担,蚕农养蚕年收入4亿多元,蚕茧产量已连续30年蝉联全国乡镇第一。

  在富安镇,有一家集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捻线丝、织绸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年生产收购优质蚕茧8万担、高等级白厂丝550吨。近日,记者走进富安,探寻茧丝绸业发展的“金档”故事。

  “富安模式”成就“中国茧都”

  唐宋年间,富安堤西地区已有农民开始栽桑养蚕。明清之际,蚕桑生产带动制丝手工作坊,茧丝绸业在富安初具规模。“那时候东台地区城乡妇女大多喜爱刺绣。”富安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崔世荣介绍,“她们用各色丝线绣出小至香包、鞋面、手帕,大至枕套、帐檐、门帘,绣出的图样丰富多彩。”据介绍,富安手工制作丝线作坊在东台范围内最早,《东台县志》(增编本)中记载:“清道光年间,富安人卢增寿生产最早,全家参加劳动,至清末增加了吴方荣、李发奎两家。”到了民国年间,又逐步发展增加了王应怀、朱广福、何其裕等户。

  1914年1月27日,张謇创办东台贫民工场,其中特设缝纫科,教习传授女子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同年8月,张謇诚邀于觉、沈寿夫妻二人,有“绣圣”之称的沈寿任南通传习所所长,于觉任贫民工场经理,指导下属各工场刺绣技术,一时东台地区丝线需求量陡增,以富安为龙头产地的丝线作坊相继提高丝线品质加工技术。由于富安交通便捷,丝绸商品流通便利,茧丝绸业一度繁荣。然而,受时局和战争影响,富安的丝绸业陷入低迷。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江淮平原,富安茧丝绸业实现了质的飞跃。1980年,富安蚕茧收购首次超过一万担,这在江苏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同时,富安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乡镇茧丝绸公司和蚕农合作社,形成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东台模式”“富安模式”,成为全国茧丝绸行业的先进典型,极大提高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富安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茧都”。

  “龙头”引领做强茧丝绸行业

  1986年5月,东台县富安茧丝绸公司成立,是当时全省唯一一家乡镇级茧丝绸公司。1994年6月,江苏富安茧丝绸集团组建,成功地将原先分散的生产、加工、销售连为一体,初步形成栽桑、养蚕、收烘、缫丝的“一条龙”生产模式。1998年4月,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员企业由最初的松散性协作发展为休戚相关的紧密型联合,形成了科学、高效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新体制。2002年,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我们在2010年与江苏省丝绸集团实现资本重组、强强联合,掀开了富安茧丝绸‘二次创业’的新篇章。”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卢克松介绍,多年来,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了20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

  作为公司的“领头人”,卢克松从事桑蚕工作缘于一次偶然。1970年,当时还是乡村医生的卢克松从公社副业办事员手中领回三张无人问津的蚕种,经过悉心饲养,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从那之后,卢克松“弃医从桑”,与蚕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一名村蚕桑技术员干起,一步步成长为领导驾驭当地蚕丝茧产业发展的“舵手”,带领团队艰苦创业、创新发展。他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曾荣获“江苏省职工自学成才奖”,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7年,公司抓住实施中央财政支持茧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的机遇,在三产开发上主抓茧丝绸文化馆的提升改造,先后投入近500万元,对原有茧丝绸文化馆进行重新设计、装修和布展,新建文化馆外广场,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将原有丝绸专卖店全部并入文化馆一楼销售中心。同时,企业积极配合富安政府做好千亩蚕桑示范园区游客接待中心、智能蚕房和丝绸商品一条街建设,致力打造全新茧丝绸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卢克松说:“茧丝绸三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传统栽桑养蚕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彰显了茧丝绸品牌文化特色和对外影响力。”

  “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留存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档案史料。”东台市市委办副主任、东台市档案馆馆长左小平介绍,档案馆立足实际,对该公司的档案工作给予了高标准的指导服务。东台市是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农业产业特色鲜明,拥有农业龙头企业300多家,其中部省级17家。近年来,东台市档案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特色产业档案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我们档案馆将坚持推动东台特色产业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让每一份档案都能展现企业的成长轨迹、见证东台的发展历程。”

  “一根丝”拉长茧丝绸乡村振兴

  据介绍,直至清末,富安缫丝生产仍以木机手工为主。丝户们春天借债收茧,用盐腌在缸里,用小锅煮,脚踏抽丝,全家参加劳动,生活十分困苦。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缫丝业已经从手工作坊式走向企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系统化经营。“我们企业采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定纤感知自动缫丝机,缫出的丝洁白均匀、细腻柔软。”卢克松说。和缫丝技术截然不同的是,丝织工艺发展较快,为了赢得国际市场,企业引进了40台国际先进水平的意大利剑杆织机和40台德国电脑提花机。“智能化极大降低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也极大提升了丝绸产品的档次。”卢克松说,企业年产高档丝绸面料400万米,供应欧美市场。

  多年来,富安人在反复实践中,掌握了一套过硬的染整技术,解决了丝织过程中的潮湿、皱折、门幅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丝织物本身柔软的特性,达到防皱、防缩、柔软、厚实的效果。从业以来,卢克松带领富安人民共同探索、引进和推广了30多项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出众多科研成果,逐步将蚕桑副业项目发展成为支撑富安经济发展半壁江山的茧丝绸特色支柱产业。如今,企业是全国唯一的6A级高等级生丝的生产基地,“FUAN”牌桑蚕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是多个知名国际品牌的指定用丝。富安蚕业也在全国一马当先,蚕茧质量、亩桑产茧和亩桑效益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全国乡镇第一,富安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茧都”和“中华桑茧第一镇”。

  “我出生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卢克松说,优质茧丝基地建设的根本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1998年7月,企业率先牵头成立蚕业合作社,真正建立蚕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共同利益联结机制。蚕农以桑园入社,成为茧丝绸产业链的第一车间,蚕业合作社按照订单合同和龙头企业的要求,对入社农户提供优质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生产交售优质蚕茧,龙头企业对合作社成员交售的优质蚕茧采取“优惠价+保护价”的政策进行收购,年终再从经营利润中拿出三分之一,对社员进行“二次分配”,真正与农民联利连心。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鸿介绍:“从1998年以来,我们已累计向基地农户兑现‘二次分配’款1.5亿元。2018年以来,我们对蚕业规模大户、科技示范户进行蚕用物资三次奖补,示范引导蚕农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富安镇副镇长沈兆龙表示,利益共享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常态化,不仅有力抗击了茧丝绸行情滑坡和各类危机对蚕桑产业的冲击,有效稳定农民种桑养蚕效益,而且保证了龙头企业加工原料的稳定,促进整个产业链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了司农共赢和茧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