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大工匠|何锐敏:从无到有,从“0”到“1”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4-01 15:58:07 来源: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

  她,扎根纺织行业42年,带领团队奋战在产业革新的最前沿,无论寒暑,无畏艰难,默默耕耘,探寻科学的真理,挑战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世界性难题。

  她,获得发明专利26项,被特聘为浙江省蚕桑产业技术与创新推广服务团队专家;2022年被授予浙江省“新农匠”;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从无到有是创新。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向前。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在成熟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创新,并且在创新过程中做到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回顾从事纺织行业工作的42年,在谈及“工匠精神”时,嵊州陌桑高科常务副总经理何锐敏给出了这样的解读。

  何锐敏出生于1964年,浙江嵊州人,1981年进入嵊县丝织厂工作,自此与纺织行业结缘。1998年,何锐敏进入巴贝集团,主要从事领带面料的生产工作。领带面料的生产需大量使用白厂丝,而正是这日日与白厂丝打交道的三十年,让何锐敏深刻地体会到,白厂丝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白厂丝的质量对后续的纺织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巴贝集团为突破原料蚕丝对后续生产的限制,掌握原料话语权,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开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试验。时年47岁的何锐敏怀着对纺织行业的热爱,毅然投入公司这一新项目的研发中。

  “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产业化”这一项目与常规的科研项目不同,其内容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攻关,而是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复合多种要素的集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多种要素互相影响,有任何一种要素出现些许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研究的失败。所以“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长期被业界专家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命题”。攻克该项目不只是对养蚕技术的创新,更是对绵亘五千年的传统种桑养蚕模式发起挑战。

  而在项目研发初期,面对这项世界性难题,何锐敏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案例可循,需要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找到突破该项目的基本点。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基础性问题:首先是人工饲料的配方。尽管针对人工饲料配方问题,在日本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基础,但如何调配出适合产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仍然是未破解的难题。何锐敏并非科班出身,在接触该项目之前对人工饲料养蚕这一领域并不了解,对她来说,要突破这个难题,只能通过大量的学习、不断地实验和应用来总结。何锐敏制定实验计划,通过大量的实验对配方内的要素进行逐一验证。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具有科学性而非偶然现象,每一项实验都需要反复做上十次、二十次,做到能够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曲线和规律才算告一段落。而验证配方要素仅仅是研究的开始。如何将配方改进得符合产业化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适合实际生产应用的人工饲料才是关键。在自然界千百种物质中寻找出最适宜蚕生长所需的要素,还要兼顾经济性和效率。这样的研发就像是海中寻针,难度极大。为尽快掌握人工饲料配方的相关知识,何锐敏想方设法,搜集了市面上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养蚕资料和专业书籍,并自学了营养学、遗传学等相关知识。根据书中的资料和多次养蚕的经验,通过举一反三等方法制定出对应的实验方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实验来逐步探寻人工饲料配方的奥秘。从饲料的配方、到制作的工艺,甚至于包括饲料投喂时的剂量、形状、温度等,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

  配方仅仅是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另一大难题是养蚕所使用的器具。传统养蚕多靠农民人力搬运,因此传统养蚕的器具多为竹制的蚕匾。然而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要实现高密度、机械化饲养,对所使用的养蚕器具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传统用具已经无法满足项目需要的情况下,就需要尝试新的器具。器具的材质、尺寸,这其中任何一点细小的变动都可能会造成作为生物的蚕的饲养过程的巨大变化。而在这之前,从未有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成功的案例,因此这些新型的养蚕器具全部都需要自主研发。如何让器具既能适应机械生产,又不违背蚕的生长规律?何锐敏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一次又一次思考、设计和实验。单单就蚕的“上蔟”这一个环节,就经历了无数次器具实验。从饭盒、豆腐盒、塑料容器到自己设计的新型器具,何锐敏几乎整天都“扎”在蚕室里,研究工艺流程,观察蚕是如何上蔟、如何吐丝,不同阶段的蚕是如何爬行,再根据观察得来的结论和特性尝试设计、画图研究,再进行规模养蚕的实验来检验结论,如此反复。

  “记得有一次,项目进入初试阶段的时候,养一期蚕需要用到15吨的饲料,全部都需要人手工制作和手工投喂。那一次光喂蚕,我们二十来个人就喂了整整48个小时。”何锐敏的同事回忆道,自从工厂化养蚕项目启动后,不论寒暑天、节假日,何总从未有一天休息、一丝懈怠,人们总能看到她在蚕室里、在车间里、在工厂里,亲自观察蚕宝宝的生长状态、进食情况,从制定方案到制作饲料、喂蚕、调查蚕的生长情况,无一不亲力亲为。也正是靠着这种夜以继日的摸索实践和改进,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终于攻破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历经七年的艰辛研发,何锐敏和她的团队一起,创建了一套高效率、低成本、一体化的现代茧丝生产新技术体系,开创出一套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常年化、工厂化、可复制的现代化养蚕新模式。

  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成功,也意味着五千年来传统种桑养蚕方式被改变。使养蚕不再受季节、气候、耕地、劳动力等的限制,能够一年365天不间断养蚕产茧。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产出的茧丝品质达到国家标准5A级以上,这极大地提高了蚕桑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对传统的蚕茧产业生产方式进行了颠覆性的转型升级

  从无到有,从“0”到“1”,何锐敏带着团队一步步成长。对“创新”执着追求是她永不停歇的前进动力。“科学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在精益求精,永远都要在不断发展的路上。”何锐敏说。2019年,何锐敏被特聘为浙江省蚕桑产业技术与创新推广服务团队专家,绍兴市首批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绍兴工匠”,2022年被评为省级“新农匠”,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何锐敏说,“还有很多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去改进、去创新的地方,我和我的团队会一直坚持下去,用科学、严谨、执着创新的工匠精神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