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庆友:致力于把桑蚕研究成果回馈祖国

http://www.texnet.com.cn/ 2023-08-29 08:44:02 来源:中国网

  夏庆友,男,1965年生,重庆永川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蚕桑系本科,1996年获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后,赴日本九州大学家蚕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任日本文部省特别研究员。2001年在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面临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时刻,放弃国外优厚工作条件,回到故乡,报效祖国。

  夏庆友从事蚕学研究36年,在家蚕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家蚕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蚕桑产业技术种质创质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其研究确立了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国际核心竞争优势,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也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家蚕基因组研究中心的重要基础。

  坚持原始创新占领世界前沿

  2000年,受母校召唤,夏庆友终止与日本九州大学的服务契约,放弃优厚条件回到祖国,承担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的领导工作;2002年启动并完成中国家蚕EST计划,获得10万条高质量序列,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家蚕DNA序列最多的国家,并一举打破国际竞争格局。

  2003年,在我国抗击“非典”最紧张的时刻,他带领攻关小组顶着SARS风险进驻北京,并亲自担任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测序总指挥,领导数十项技术革新和大规模测序的实施。经过3个月的奋力拼搏,课题组克服重重困难,赶在日本之前,在世界上率先完成家蚕全基因组序列框架图,确立了国际核心竞争优势。

  “大家都说是里程碑式的贡献,在我个人看来,这个里程碑上面写的是0公里,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起点。”在夏庆友眼里,家蚕全基因组序列的完成,只是成功的开始。在随后的时间里,他带领研究团队继续攻关,及时启动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并获得多个堪称世界级的重大突破,一次又一次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2004年,夏庆友带领团队完成家蚕全基因组的基因鉴定工作,发现18510万个家蚕基因,在《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2005年,973计划家蚕项目“家蚕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研究”正式启动,夏庆友任首席科学家;2006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的研制和基因表达谱分析,该成果入选《科技日报》“2006中国十大科技新闻”;2009年主持完成家蚕基因组变异图工作,相关成果再次在《Science》杂志发表;2011年开始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并利用人工饲料开展家蚕作为动物疾病模型的创新性探索,同年,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12年,973项目“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正式启动,同年,家蚕转基因抗病育种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家蚕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7年,夏庆友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西南大学生物学双一流建设,带领学校8支团队为西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2018年,蚕丝生物反应器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型成果,受到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2020年提出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大装置计划;2021年开始建设首个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大装置基地,家蚕研究完成700余个突变品种的种质创制工作;2022年,夏庆友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申报的“长江上游特色濒危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与创新利用”项目,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支持,获批总研发经费3368万余元,这标志着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夏庆友带领研究团队,始终以创新为目标,勇攀科学高峰,占领世界前沿,在家蚕重要经济性状机理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和完善了一批家蚕功能基因研究技术平台;他发表研究论文超过500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论文数及引用数在国际蚕学界连续多年居首位,2019年-2022年连续4年入选爱斯维尔农业领域高被引学者。

  发展先进技术振兴传统产业

  发展科学的根本目的是技术革新,振兴产业。2010年起,夏庆友带领团队,针对产业困境开展产业新技术的研发。10年来,他始终心怀“科技兴蚕、实业报国”的梦想,艰苦奋斗,突破技术关键,为中国未来蚕桑产业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并开始创新的实践工作。

  经过长期的调研和分析,夏庆友发现,工厂化集中饲养家蚕的瓶颈性技术就在于人工饲料创制。饲料的工业化,不但能够摆脱产业对鲜桑叶的依赖,而且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规模化和工业化养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攻关,夏庆友团队首选取得养蚕饲料的突破,然后分别突破品种、养蚕设置和桑园生产模式,构筑了包含3个核心的新模式体系。

  万物种为先,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种质资源则是基础中的基础,蚕业作为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夏庆友洞悉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前瞻性地提出种质创制计划,他正在带领团队建成规模化的种植创新工厂,获得全世界最大的家蚕种植资源基因库,筛选可用于支持蚕业生产的关键靶标;通过高通量的数据解析,获得关键靶分子和生物信号通路;提高蚕丝产量和质量,解决抗性、发育调控等重大科学和生产问题,推进我国蚕丝产业技术革命,实现提升家蚕绢丝昆虫的产业价值,进一步夯实我国家蚕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优势。

  尽管人工饲料研发历史长达60余年,但因为效果和成本等关键问题没有突破,一直没有实现产业化。夏庆友团队经过多年试错,获得一个全新的饲料配方和加工方式。目前,不但实现该饲料的全工业化生产,而且其养蚕效果与桑叶相差无几,尤其是成本控制优势明显,为国际同类品牌的1/10、国内同类品牌的1/2,历史性突破了盈亏平衡点。

  建设示范基地服务蚕农增收

  2018年3月,夏庆友团队取得全饲料饲养的成功;2019年3月,全自动养蚕工厂各体系组装成功。经过1年多的试运行和调整完善,已实现90%以上的设计目的,科学实验的成功给了夏庆友团队服务产业的信心。

  距离西南大学50多公里的重庆市铜梁区大庙镇三品村,就是家蚕饲养基地之一。从2010年开始,夏庆友带领团队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尝试,向产业链的上游探索。使用人工饲料,喂蚕次数也大幅减少,一个人就能轻松实现传统模式下10个人的工作效率,蚕农们在减轻辛劳的同时,收入也得到了增长。同时,科研人员还可以通过调整饲料成分控制蚕茧品质,进而提高丝绸产品质量。2019年7月,央视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以《破解基因好养蚕》为题,对该成果给予了全方位报道和解读,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起业内外的高度重视。

  “我们要把基础研究成果回馈产业,回馈社会。”这是夏庆友经常告诫门生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从2003年的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到如今的智能化养蚕基地,科研成果为中国蚕桑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弘扬春蚕精神传承蚕丝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产业和文化瑰宝,为弘扬中华5000多年的养蚕文化,夏庆友带领团队创办了专业的蚕桑科普微信公众号“丝国传奇”,以高关注量和阅读量,成为传播蚕丝科学与文化的重要阵地,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夏庆友团队借助于全国五月科普开放周活动,以“基因前沿”“蚕丝科学”“蚕丝艺术”等多个主题弘扬蚕丝文化,吸引国内外来访人数超过8000人次。此外,团队还组织科研人员下乡举办科普讲座20余次,受众14000余人次;组织一线科技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共计30余场,受益师生2000余人次。

  2019年,夏庆友带领团队研发了适合中小学生的“养蚕盒子”科普文创用品,建立了“智能养蚕工厂”科普研修基地,举办“小学生养蚕实践”科普系列活动;2021年发起成立重庆市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会,研发“创新性养蚕劳动教育课程”,同年参加全国“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蚕桑科普和劳动教育惠及多省市数十万名学生,多次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一线媒体报道。

  坚守一线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人为本,德为先”,夏庆友非常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时常以自己的经历鼓舞和教育下一代的年轻人才。

  2008年,由夏庆友担纲主持的重大教学改革类项目“生命科学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本人指导研究小组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特等奖等奖项。他还主导创立了生物技术学院明珠创新班,组织学院40余名本科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进行交流学习,邀请来自世界著名高校的学者赴校进行教学和指导,并与日本东京大学、九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大提升学院国际化进程。

  在教育教学领域,夏庆友已培养毕业博士生37名,硕士生94名,20余名毕业生在海内外知名学术研究机构任职,指导的学生曾摘得澳大利亚化学感受科学大会“最佳学生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夏庆友经常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希望他们未来能够对国家和产业做出更大贡献。”由于他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方面的执着奉献,他本人曾获评“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一五”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