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头版关注高县蚕桑产业发展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5-23 09:10:33 来源:高县发布

  5月22日,《四川日报》在头版“县域新气象”栏目中,以《高县桑蚕养殖数量不断增加,需要的人手不增反降——小蚕住“公寓”大蚕住“工厂”高端生丝织就新“丝”路》为题,从蚕农栽桑养蚕、小蚕共育技术推广、茧丝生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全面报道了高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意大利语的‘你好’是‘Ciao’,罗马尼亚语是‘Alo’……”近段时间,宜宾市高县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跃新,常常在手机上练习用多种语言说“你好”,为迎接欧洲客商参观作准备。

  新丝路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12组自动缫丝生产线飞速运转。工人们选茧、缫丝、捆丝一派繁忙。不久后,这批高质量茧丝将通过上海港出口,运往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地。

  出口渠道拓展的背后,是新丝路公司与蚕农一道,用8年时间建立起3000余亩有机桑叶基地,并获得相关有机产品认证,拿到出口销售许可证。

  “我们生产的是高端生丝,过去主要销往江浙等地。去年底,公司尝试出口,在欧洲市场获得高度评价,今年出口业务将大范围拓展。”张跃新说,今年前4月,公司80%的生丝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价格较国内销售增加10%。

  出口增长的底气来自充足的产能。高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县桑园种植面积近24万亩,从事桑蚕养殖的农户超过10万人。2019年,新丝路公司建成一期年产20万张(桑蚕数量单位,1张约为2.5万只桑蚕蚕种)优质蚕种和配套现代化育种催青中心、年产600吨优质桑蚕丝智能加工区。二期将建设高档绸缎加工区、成衣及丝绸床上用品加工区、桑蚕生物科技产品深度开发区等。

  距工厂20公里的嘉乐镇人民村,今年第一季春蚕即将吐丝。养蚕大户王付章告诉女婿,今年春蚕养殖期不必回家帮忙,自己和妻子足以照料7张桑蚕蚕种。8岁开始养蚕,50年过去,王付章家的桑蚕蚕种数量从不到1张,扩展到7张。如今已是当地致富带头人的王付章,见证了高县桑蚕丝产业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的变化。

  桑蚕数量不断增加,需要的人手不增反降,这是怎么做到的?带着疑惑,记者走进大蚕养殖工厂。百余平方米大小,两层楼高的厂房里,叠起一层层单人床大小的铁板,上面铺满了桑叶,有20万只蚕“暂住”在这里。

  眼下,这些蚕正处于休眠期,洁白的身体在桑叶上一动不动,个头和小拇指相当。它们是今年高县的第一季春蚕,再过不到半个月,它们将被转移到网格架上吐丝。

  王付章说,每年4月到10月是桑蚕养殖季,过去他和妻子既要买蚕、养蚕,还要打理近10亩桑田。如今,小蚕住在“公寓”里,由镇上蚕茧站的技术专家帮忙照顾,成熟后直接去“领养”;大蚕住在养殖工厂,温度、湿度可以控制,还有消毒功能,省心省力。王付章说的“公寓”,是高县近年来推广建设的小蚕共育中心。“共育中心占地2.2亩,有10间共育室,配备了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一次可共育1000张桑蚕蚕种。今年,已共育902张。”人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袁洪弟说,共育可提升小蚕健康率,降低农户养蚕风险,缩短农户养殖时间,比不共育的每张蚕提高单产3—5公斤。今年第一批春蚕,人民村蚕农共订种1400张。在此基础上,大蚕养殖工厂引入轨道式升降蚕台、自动旋转上簇架,能大大降低蚕农养护资金和时间成本。

  嘉乐镇因地制宜建设的“小蚕公寓”和“大蚕工厂”正在高县推广。目前,高县共有小蚕共育室近400间,共育工厂超过30个。在这些技术的推广下,桑蚕养殖效率不断提高,从过去的一年4—5季,增加到一年5—6季。

  展望未来,高县蚕丝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高县桑树种植面积基本固定,每年还需外购桑叶才能“喂饱”桑蚕。补齐饲料短板,成为扩大生产、提高效益的一道必答题。张跃新透露,公司正与相关院校开展合作,探索使用人工饲料对桑叶进行部分替代。“此外,针对桑蚕生产产生的蛋白废料,我们也在探索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加以回收利用,实现全产业链绿色管理。”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