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新“丝”路,四川高县蚕丝今年勇闯欧洲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5-14 09:14:42 来源:高县融媒

  高县蚕丝,从销往江浙到走向海外。

  5月10日,在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12组自动缫丝生产线飞速运转,工人们选茧、缫丝、捆丝一派繁忙,企业正开足马力忙生产,不久之后,这批高质量茧丝将通过上海港出口,运往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地。

  “我们做的都是高端生丝系列,以往都是销往江浙,去年公司开始‘试水’出口,在欧洲市场得到了高度评价,今年出口业务开始大范围开展。”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跃新介绍,今年1-4月,新丝路公司生丝产量的80%都用于出口,价格相比销往国内增长了10%。“力争今年公司茧丝总量有一半都用于出口。”

  出口之路越走越稳,首先得益于新丝路公司在高县建立了3000余亩高品质有机桑叶基地,从桑园到生产线,都获得了有机认证。

  高县是“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全县有桑园23.5万亩,种植面积居四川省前列。

  5月10日,在宜宾高县嘉乐镇人民村的现代化大蚕养殖工厂,整齐摆放着多层自动化升降蚕架,数十万个“蚕宝宝”正睡得津津有味,村里的养蚕能手王付章穿梭在蚕架间查看它们的睡眠情况。“这批蚕再过一个周就可以上蔟结茧了。”

  在王付章的眼里,养蚕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收益大的“好门路”。这一季他花了700元购买了7张纸(纸:当地计量单位,每张约2.5万只)的蚕卵,经过20多天的培育小蚕就能形成蚕茧。“今年茧价每公斤能卖58元左右,如果我养30余张蚕,年收入能达到12万元左右。”王付章憧憬着养蚕带来的一大笔收益。

  现代化的大蚕养殖厂对面就是标准化的小蚕共育中心。“小蚕共育工厂占地2.2亩,有共育室10间,配备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由村集体公司经营,一次可共育1000张蚕种。”人民村党支部书记袁洪弟介绍,共育可提升小蚕健康率,降低农户养蚕风险,并且出茧快、质量高,养蚕批次也从传统的一年4批次增加到了6批次。“有小蚕共育技术的支撑,蚕农不再操心小蚕,专喂大蚕。”袁洪弟说。

  随着蚕桑产业效益越来越好,村民纷纷将“蚕宝宝”迎入家门。袁洪弟介绍,人民村现有标准化桑园5000多亩,全村有近500户村民养蚕。2023年该村实现蚕茧收入2700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该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

  出口还得益于品质的提升,新丝路公司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联合专家努力攻克养蚕新技术,同时还在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力争提升生丝品质。5月10日,在新丝路公司的生产车间旁,企业职工培训中心里,来自四川纺织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正在为工人们进行制丝技术、安全规范等的培训。“只有把从桑园到车间的每一步都严格管理,才能造出更高质量的茧丝。”张跃新表示。

  据统计,2023年,新丝路公司共发放蚕种18.4万张,收购鲜茧500万公斤,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目前,新丝路已在2019年一期建成年产20万张优质蚕种和配套现代化育种催青中心、年产600吨优质桑蚕丝智能加工区,二期还将建设高档绸缎加工区、成衣及丝绸床上用品加工区、桑蚕生物科技产品深度开发区等,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精品茧丝生产基地,长江上游桑树生态治理示范基地。

  张跃新表示,下一步,新丝路公司将桑叶基地提质扩产,小中蚕共育技术研发等领域不断探索,在工艺改良、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