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纺”的全球征程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2-19 08:52:34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始建于1976年的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已走过近五十载春秋。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叠加影响,华纺跳出国内“红海”,搏击全球“蓝海”,在风浪中阔步前行,企业发展保持平稳态势。

  牛刀初试,“滨印现象”名闻全国

  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国际人流物流被严重阻断,全球贸易投资大幅下行,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很难有谁能独善其身。

  “作为华纺来说,同样面对全球物流不畅通,国际商务洽谈无法正常进行,部分生产条件得不到保障等难题。”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盛守祥说。

  虽然困难重重,作为中国纺织印染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华纺化挑战为机遇,3年间,出口额每年基本都在4亿美元左右,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这期间我们严格执行防疫要求,保障安全;发挥团队积极性、各显其能,最大限度保障正常运行;在逆境中抓创新及产业升级,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投资近9亿元的退城进园工作,顺利实施了智能绿色工厂建设,为后续外贸打好基础。”盛守祥说。

  “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得益于华纺数十年打造的优秀团队,还得益于华纺丰富稳定的海外客户和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盛守祥说。

  疫情期间,华纺产品出口占比一直在80%左右,外贸和出海成为华纺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华纺最早走出去是在1990年。从时间上说,华纺绝对算得上滨州企业出海的“先行者”和“拓荒者”。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批纺织企业投入到生产运营当中,生产规模大幅提升,但当时国内没有形成一定的消费市场,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工厂急于寻找突破口,把目光聚焦到国外市场。

  “当时我们有种观点:没有过剩的产品,只有过剩的市场;产品没找对客户,市场才有滞销,产品销售出去,必须做好市场定位。”盛守祥说,“当时华纺的前身滨州印染集团(下称‘滨印’)还没有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想要出口就需要借助外贸企业,通过地区进出口公司,我们接到了第一笔海外货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差异化营销,进入国际市场。”

  滨印出海的第一步,走得并不顺利。“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不适应,比如国外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高,更加注重商标和知识产权。”华纺股份家纺分公司总经理成汝海说,“此外,外贸队伍不专业,也是限制我们发展的重要原因。”

  “1995年,滨印拿到了自营进出口权,这时我们才由‘借船出海’变成‘驾船出海’。这一时期,我们的人员、设备、理念、产品逐渐向国际化靠拢,同时成立了经贸部,招引了一大批懂英语、专业素质强的大学生专门做进出口业务,海外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5年,滨印依靠自身努力,拥有资产3.32亿元,旗下有4个全资公司、3个控股公司,年生产能力1.6亿米,产量、利润、利税三项指标位列全国同行业榜首,成就了当时闻名全国的“滨印现象”。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国内出口严重受阻,但滨印却一枝独秀,出口量和金额稳中有升。为此,时任国务委员吴仪在全国外贸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上特别表扬了滨州印染,称滨州印染集团在困难面前能主动找机遇,这种精神非常可贵。滨印的名气,在全国叫得更响了。

  步步为营,华纺产品遍布全球

  1999年,中国证监会批复设立华纺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3日,华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滨州第二家上市公司。同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此之前的2000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全国纺织业进入了短暂飞速发展期,华纺实现自营出口创汇5200万美元。这一时期华纺迅猛增长的,并不仅仅是业务量,其市场触角已经遍布全球,“华纺产品遍布全球”也不再只是口号。

  “上市之后,华纺从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国资控股社会公众公司,在募集了大量资金的同时,企业经营战略、人才梯队、思维方式、部门设置、质量水准上也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盛守祥说。

  “在这期间,我们与美国一个中端客户一直有着业务往来,但体量不大。也恰恰是这几年,客户发现并认可了我们的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邀请我们去他们的美国总部签署年度合同。这是我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第一份年度合同,也是我们第一份外销过亿元的合同。”成汝海说。

  2005年,为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和变化,华纺开始在美国、韩国、孟加拉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处,当年完成产量1.8亿米,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9162万元,出口创汇8293万美元。

  这一年,华纺自1994年以来连续第11次蝉联中国印染行业“十佳企业”荣誉称号。

  出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单纯拘泥于一种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从2010年开始,华纺从原来单纯的生产,逐步实现从研发、设计再到自主生产的转变。为匹配公司“国际华纺”企业愿景,华纺开始设立海外分公司,聘请外国人到分公司工作,全方位与国际接轨,更便捷吸收国外设计理念,更迅速应用于生产销售。当年,华纺实现出口创汇18647万美元。

  2016年,为积极响应海外客户本土化生产团队需求,华纺筹备海外建厂,在扩大市场的同时,有效促进品牌推广,同时节省运输、劳动力等成本。虽然当时受制于各种因素,这一计划落空,却为华纺未来继续深度出海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和准备。

  “这十多年间,华纺实现了从发展期到成熟期的转变,成为中国纺织印染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节能减排、品牌运营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等,全力打造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品牌企业。”盛守祥说。

  如今,华纺产品出口占比一直稳定在80%上下,市场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Linpure(蓝铂)、霄霓、华纺、维斯托尼、汉依、纺卫等为主打的企业品牌。

  引领市场,方可在出海中立不败之地

  把握市场和了解客户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如何理解市场和客户?市场更多地体现在宏观方面,具体表现在充分研究客户需求,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来调整产品结构。”盛守祥说,“我们把握市场定位,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有效减少研发风险,为更好作出战略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经过多年发展,华纺建成了完备的印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检测中心,建立了包括数据收集、研发、中试、检测、产业化推广等五大模块完善的研发体系,成立了华纺工程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高层次专业人才平台,成为公司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提升人才的平台,人才培育和成果孵化的平台作用得到逐步显现。

  目前,华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10%以上。“我们经常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走进研究院,举办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在纺纱、织布、染整等相关技术功能方面展开前瞻性研究与攻关,促进了成果培育和转化,取得了特种纤维试纺成功等多项技术成果。”盛守祥说。

  市场,需要引领。产品,除了跟进,同样需要引领。

  “华纺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新产品跟进式研发,同时融入文化、科技、时尚、绿色等元素进行引领式研发,有效引导客户消费。”成汝海说。

  “比如海藻纤维属于生物肌纤维,最初应用于面膜领域。我们根据其特殊材质研发了新型海藻纤维面料,具备普通面料所不具备的多项功能。新型纤维材料的应用,会吸引更多客户体验,给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成汝海说。

  正是因为充分研究客户需求,华纺依照全新理念设计出档次更高产品,通过质的提升进一步获得更多国际大牌客户认可。

  “与此同时,我们发展智能制造,打造绿色智能工厂,并先后获得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证资格,拥有一支百余人的专业外贸团队。这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占据巨大竞争优势。”盛守祥说。

  “稳强融延”,向“百年华纺、百亿华纺”进军

  对未来发展,尤其是“出海”战略,华纺作出了四步规划。

  “当前全球消费能力下降,整个纺织产业普遍低迷,先‘稳链’,‘稳’字当先,在稳定老客户的同时开拓国际新市场,这一步很关键。得益于智能化绿色工厂建设,使产品宽泛度更高,成本更低、效率提升,可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盛守祥说。

  第二步是“强链”,按照当前滨州坚持科创引领,“双型”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加大技术创新研发,用新产品服务老客户,同时开拓新的更有潜力市场,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保证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持续提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参与国际分工,“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华纺提出“融链”战略。

  “‘融链’指的就是把国内外资源融合打通,更好发挥内外资源优势。华纺需要把内部优势发挥出来,把国内相关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把国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融链’需要把资源、技术、文化等全面融合。”盛守祥说。“多年前,我们提出‘华纺是世界的’,去年我们提出‘世界是华纺的’。华纺要以更为宽广的胸怀,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利用多种方式和形式融合,进一步实现‘国际华纺’战略目标,促进国内国外双循环。”他说。

  “第四步是‘延链’,想把华纺做大做强,需要围绕国际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比如考虑更多功能性纺织品和用品制作等,积极利用华纺上市公司整体优势,打造‘百亿级华纺’,成就‘百年华纺’宏伟愿景。”盛守祥说。

  面对未来,华纺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在世界舞台上稳步迈进。

文章关键词: 华纺股份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