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服作嫁衣 广州“汉服热”带动文旅消费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1-15 09:04:43 来源:广州日报

  着汉服,挽青丝,执团扇,游古城。临近春节,穿汉服贺新岁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服饰符号,近年来汉服走红背后,反映的是大众对汉服消费的强烈需求。

  广州要打造“汉服产业第一城”,离不开与汉服相关的消费、文旅、文化等要素的融合,而围绕“汉服热”,广州也在持续催生出众多优质产品与消费场景。如何通过汉服激发更大的消费活力,满足民众的汉服消费需求?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一位女孩在做汉服妆造。

  汉服消费日常化

  从街头到校园男女皆可“马面”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对于汉服的描写。岁末年初,广州街头巷尾纷纷上演了此番场景:唐风古韵、环佩叮当,从年轻女孩到儿童,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这种复古而新潮的方式迎接新年。

  位于香雪公园罗峰山上的玉岩书院,近些日子煞是热闹。1月7日,香雪公园内的梅花已大片盛开,游客们不少身穿汉服游香雪梅园,听古院雅韵。

  当天,市民俞女士穿着一条黑色马面裙游园,与她同行的陈女士也穿着一条雪白色马面裙,搭配粉色明制交领短衫,复古中带些时尚。

  32岁的罗女士当天也穿着一条红色马面裙与“闺蜜”们一同出游,她告诉记者,自己共有3条马面裙。“以前会觉得汉服搭配很难,但后续发现它也可以很日常化。”

  当天,还有一群来自某学校的孩子们,同样穿着红色马面裙,手执乐器进行表演,引来不少围观者,一些市民看着穿马面裙的小男孩们更是直呼“可爱”。

  记者了解到,马面裙由于简便易搭、男女款相近,使得其成为不少学校的新“中式班服”。“把学校的回忆穿在身上,是不少学子的心愿,一条马面裙展开可长至4.5米,就像一幅巨制画作,可以融入许多个性化要素。”一名汉服设计师告诉记者。

  汉服爱好者体验香云纱制作。

  穿上汉服去旅游

  文旅活动带动消费与文化传播

  汉服的火热消费如今也带动了文旅活动、写真拍摄和二手交易等周边产业壮大。除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中国华服日”,11月22日的“汉服出行日”等节日外;包括玉岩书院在内的博物馆、古院、古街等文旅目的地都在积极推动“汉服+文旅”的消费服务与文化传播。

  如今年元旦期间,记者检索发现有至少六家旅游景点在推行“汉服”活动庆贺新年。如玉岩书院推出了“宋韵雅集”;番禺莲花山、南沙天后宫更是开启“华服秀”;南越王博物馆结合南汉王宫的特色发起“穿汉服游南汉王宫”活动;宝墨园更是推出“锦鲤仙子”,与游客们一起辞旧迎新……

  谢嘉妍是某汉服组织的负责人,从2010年“入坑”汉服到现在,她组织策划了不少汉服活动。谢嘉妍告诉记者,汉服“出圈”后,相关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以南汉二陵博物馆为例,近期该馆启动“文物仿妆”活动,结合“笙歌醉太平”“骑鹤上扬州”两大展览,引导观众通过化妆来模仿或者还原文物的妆容、服饰和姿势,以展示文物之美。

  此外,结合广州的香云纱文化、茶文化,汉服同样有“破圈”空间。“如北京路商业圈的‘广府庙会’;荔湾区拥有亚洲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在‘5·21国际茶日’我们也曾举办过君子十雅活动,以茶色为方阵来走汉服秀;此外,我们还做过香云纱雅集,参与者穿上香云纱汉服,学习和体验香云纱制作……汉服是可以讲更多故事的。”谢嘉妍说。

  一位女孩正在挑选汉服。

  汉服撑起百亿市场

  商家纷纷“破圈”求变

  汉服的大热,也使得消费市场不断下沉。据相关数据,截至去年12月中旬,某电商平台2023年的汉服销售额接近百亿元,同比增长50%;为方便消费者搜选,某平台更是增设“汉服”二级类目,在该类目下又拆分了汉服上装、汉服裤装、汉服套装、汉服半身裙、汉服连衣裙等新类目。“此举正是为提升汉服品类的运营效率,这表明平台看好它未来的发展。”某汉服企业负责人阿威介绍,他们企业是从时装设计转型而来,成立不到一年共设计生产出约20多个马面裙的款式,在大多数汉服企业预售期30天~40天的情况下,他们利用广州的服装产业基础,将供应链时间缩短至20天以内。在该店的消费者中,不乏参加婚礼的女孩,舞蹈团、走秀团的阿姨等。

  前不久,华南理工大学汉服社的社员们也找到该企业,提出想要以华工为主题设计两款马面裙。“汉服相比时装更能承载人情味。这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汉服的可能性。”阿威说。

  汉服配套消费兴起

  汉服摄影火爆大塘成“妆造一条街”

  穿上华美的汉服,还得配上与之相符的妆容才更有神韵和美感,随着汉服“出圈”,围绕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沙湾古镇、黄埔古港、宝墨园等景区,大大小小的汉服妆造体验馆也开始兴起。

  以去年3月正式开馆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为例。自去年7月起,该馆在馆内设置了汉服体验馆,成为广州最热门的汉服打卡地之一。基于此,位于该馆对面的大塘华丰新街也“摇身一变”成了汉服妆造集中点。记者在某平台上搜索,就发现超过10家汉服妆造体验店隐藏在大塘村内。

  罗先生与妻子去年9月开始在大塘开店,算上夫妻两人,每天店里共有三名妆造师。“去年看到汉服热了起来,我们就借钱把店开了起来。刚开始我们俩连汉服都不会穿,更别提化妆了,后面边开边学,也算是走上正轨了。”

  莫离的店开在距离大塘不远处的客村。采访当天是工作日,但店内的四个化妆位依然满座。从2015年开始从事古装写真,到2019年转为汉服摄影,莫离对于广州的汉服消费兴起颇有感触:“消费群体更丰富了,有老人、小孩、妈妈等,甚至还有一些外国友人。其中外国顾客人最喜欢拍武侠风的汉服。”

  在莫离看来,汉服文旅持续火热不仅带火了消费,也吸纳了更多就业群体。“2019年我们只有一个全职摄影师和两个化妆师,每个月的客流量大约是60~70人次;现在随着汉服摄影需求越来越大,我们一共招了3个全职摄影师,1个修图师以及4名化妆师。目前每个月的客流量大约为150~200人次。”

  同样的盛况也出现在黄埔古港、沙湾古镇等地。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广州,在册的汉服主题的服装租赁、化妆、造型、茶室等相关产业及店铺,虽无明确统计,但应已超过100家。

  挖掘汉服产业潜力

  需打造更多消费场景

  广州汉服文化正在形成新的热潮,但如何让“爆红”变成“长红”,还有待继续探索。

  “不能让汉服的传播仅仅停留在观赏、拍照这种层次。”谢嘉妍告诉记者,相比其他城市,汉服消费在广州不算最为显著,“行业想要长红,离不开整个文化场景的打造”。

  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表示,广州需要更多的相关产业配套来满足汉服消费需求,如更多的妆造店铺、更丰富的文化场景等。莫离则提到,广州拥有庞大的夜间经济,但在汉服场景打造方面,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汉服夜景场景秀。“比如一些在白天适合汉服打卡的场馆,通常傍晚就停止入园;而夜晚相对热闹的市区却没有合适的汉服拍摄场景。如何继续挖掘汉服产业潜力,或许还需要从这方面进行探索。”

  谢嘉妍此前去洛阳调研时发现,当地的汉服相关商家就超过1200家。“沉浸式体验在洛阳遍地开花,一方面是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是景区文旅深度绑定。”

  “广州拥有自身的汉服生产优势,也拥有全国领先的消费者群体,因此完全有机会融合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激活汉服消费潜力,将汉服产业带向长红。”阿威说。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