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电视总台亚非中心《小村大事》栏目组一行走进绵阳涪城区,探寻杨家镇柏林湾村以科技赋能传统蚕桑业,带领村民走出致富新路径的背后密码。
走进位于涪城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杨家镇柏林湾村,栏目组一行通过寻找、发现、体验,采访当地养蚕户、企业、村党委、区农业农村局等,充分了解涪城区乡村振兴的卓越成效,并用镜头记录下这里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养蚕背后的致富“密码”,展现乡村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就。
镜头中,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薛忆向印尼美都电视台记者介绍,这里引入并推广的是一种雄蚕品种,雄蚕进食少却吐丝多,普通的蚕茧拉丝800米,而雄蚕茧则能拉丝1200米。
雄蚕种是中国种子基因库中一个非常优良的品种,如何应用科技手段将其推广到更多的农户?该公司经过四年时间,反复实验,终于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让雄蚕品种在柏林湾村以及涪城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千年蚕桑产业,通过科技助力“破茧成蝶”。村上的养蚕户郭晓斌从外地回到家乡后,也做起了种桑养蚕产业。他的养殖基地,采取的是小蚕集中共育模式。“通过科技助力,大大提高了幼蚕的存活率,我们蚕农接手的是三龄蚕,相当于人类的青少年时期。”郭晓斌道出了柏林湾村蚕农致富的密码之一。
从蚕卵到丝织品,一根根丝线织出了村民的幸福路。涪城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柏林湾村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标准化、科技化养蚕,带动周边养蚕农户致富增收。2022年,蚕桑园区农户人均收入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20%。
下足绣花功夫,深耕特色产业。近年来,涪城区将产业基地作为园区发展核心载体,明确规划布局,以南部农旅融合区4镇、14村为支撑,规划建设“一核三区五园”的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划分蚕桑种植、育繁、加工三大区域,建设仓储物流、产品加工、蚕种孵化等五大细分园,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精细化、精致化、精品化打造国际高端茧丝产品生产示范区。
与此同时,将科技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特色优势。与7所院校开展蚕桑重点技术攻关,获得国家专利16项,开发实用新技术41项,建设蚕种催青、小蚕共育、蚕茧收购三大智能管理系统和蚕桑产业物联网,加快推动数字蚕桑全覆盖。
如今,“涪城造”精品生丝通过中欧班列走出国门、远销欧美,“涪城蚕茧”获全国地标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超6A级精品生丝成为国内外顶级生丝,被指定为APEC、G20领导人服装和礼品原料。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