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濮绸亮相中国丝绸博物馆

http://www.texnet.com.cn/ 2023-11-27 08:58:48 来源:嘉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叽叽嘎嘎响,廊棚有点坍。小小花船过,螳螂娘子掰。”日前,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内传来桐乡方言儿歌。循声走近,话剧《唧唧复唧唧》将编织进濮绸纹理中的时光经纬解开,娓娓道来老手艺与新匠人的故事,吸足了大家的眼球!

  75分钟的剧目;历代保存的纹样、色谱展示;影像播放……那些曾停留于老一代人记忆中碎片化的画面和历史文献记载中的无声字眼,开始有了全新的表达,将有着890多年发展历史的濮绸与大众深度链接。

  中国丝绸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当天,《中华蚕丝绸文化影像研究与再创作——“八八战略”引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展览的举办,探索了蚕桑丝绸产业、文化发展与影像跨界创作的可能性,为大众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了解蚕桑丝绸和影像艺术特色的展览。

  在这场国内首个以蚕桑丝绸为主题的大型影像展上,丝绸文化的传播,不再禁锢于单一的文字资料,而是通过话剧、摄影、影像装置及纪录片等多种媒介等载体,留存下了更多记忆点。我们更为欣喜地看到,享有“天下第一绸”美誉的濮绸,占据了重要篇章。

  如果说,曾经将蚕丝绸文化浓缩进文字,是一个个“编码”过程,如今这些影像化、具象化的表达方式便类似于一个个再“译码”的过程。而这样的“译码”不是“直译”,而是融入了创作者思维的“二次创作”,更加具备传播属性。

  从一度淡出大众视野,技艺传承停滞不前,到成功复原传统织造技艺,到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在T台上复刻闻名遐迩的“濮川八景”,再到多次在省、市级文创比赛中斩获大奖……穿越历史长河,濮绸不仅“活”了起来,更“火”了起来。

  “天下第一绸”的回归离不开它顺应时代发展的多形式“译码”。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位特别的“翻译官”——冯继延,他是嘉兴市濮绸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也是万锦堂丝绸的创办人。正如他名字中的“继”和“延”,诉说着他和濮绸的故事。

  “太外祖父和外祖父的织染坊,就在濮院古镇庙桥街附近。后来,我的父亲也做丝绸,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全省最大的丝绸公司工作。”

  经过10多年摸索,冯继延逐步重拾濮绸织造工艺,参与起草《濮绸》“浙纺标”团体标准。目前,每天濮绸产量有300多米,“产量不大,但弥足珍贵。”

  “此次展出不仅仅是对万锦堂在濮绸非遗工作上的巨大肯定,也更有助于扩大濮绸的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濮绸非遗保护和发展。”冯继延说,只有把传统非遗之美融入当下时尚设计,才能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濮绸文化。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