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陕西省石泉县中池镇清泥涧村小蚕共育点,养蚕大户罗升刚将托管在小蚕共育室的6张“蚕宝宝”认领出来,小心翼翼地装上车带回家,面对即将到来的忙碌养蚕生活,罗升刚心中充满热情和期待。“今年春蚕夏蚕我一共养了20张,秋蚕两批次计划养11张,现在养蚕政策好、价格高,养蚕技术也有很大提升,在小蚕共育室的精心照料下,成活率也有保障了!”
近年来,石泉县立足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鎏金铜蚕文化底蕴,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做优做强”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蚕桑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引领”的桑蚕产业集群,走出一条“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的康庄大道。
坚持高位推动,绘好规划引领“新蓝图”
石泉现有桑园面积7.2万亩,养蚕农户近万户,占总农户的22%。据该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数据统计,今年夏季,全县两批次夏蚕累计收获蚕茧1000余吨,产值约5500万元,圆满交上了一份“丰收答卷”。
作为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和中国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要产区,石泉有着2000多年的兴桑养蚕历史底蕴。为再现千年蚕桑文化光彩,打造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景,石泉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提质增效、跨界融合”的思路,紧扣“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发展定位,制定出台《石泉县蚕桑丝绸产业链发展方案》《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高位擘画了发展新蓝图: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立丝绸产业体系、推进桑旅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蚕桑综合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为加快蚕桑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设,石泉精心编制了蚕桑产业链图谱和政策清单、问题清单、链主企业清单、项目清单、招商清单“一图五单”,健全“链长牵头+专班推进+清单管理+政策配套+督考问效”的工作推进机制,舍得集中领导干部力量进行全力主抓、舍得集中连片建设优质丰产桑园、舍得投入资金对大镇大村大户进行奖补扶持,通过培育“链主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大户”订单生产模式,稳步扩增全县蚕桑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把池河、中池2个镇打造为蚕桑产业核心区,把城关、迎丰、饶峰、两河、熨斗、喜河等镇发展为蚕桑特色产业区,逐步构建起集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培育为一体的蚕桑产业体系,有力助推蚕桑产业实现从单一结构到多元延伸、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的华丽转身。近年来,“石泉蚕丝”“石泉桑蚕茧”获批国家地标产品,中国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获国家认证。
强化科技赋能,焕发产业振兴新活力
蚕桑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养蚕全靠人工喂养,天气影响大、生产效率低、养殖规模小……这些都是制约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铁门槛”。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石泉强化科技支撑,以轻简化、省力化、标准化、规模化为方向,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养蚕设施设备和小蚕共育等省力节本技术,不断提升养蚕的科技化水平,赋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池河镇明星村是石泉远近闻名的养蚕大村,走进该村现代化养蚕工厂,只见整齐的养蚕室划分为大蚕室和小蚕共育室,里面摆着现代化立体式蚕床,蚕床上密密麻麻的“蚕宝宝”正在啃食着桑叶,墙壁挂载的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很是醒目。“今年秋季工厂集中共育300多张蚕,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将蚕共育到2龄,还能共育到5龄再发放给蚕农,蚕农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据工厂技术员王珍翠介绍,共育到5龄的蚕,蚕农领回家只需再养一周左右就可以结茧,为蚕农节省了许多时间和人力成本,风险也小了许多。
据悉,石泉从去年就开始探索尝试“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模式,将养蚕过程分为小蚕、中蚕、大蚕三个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组织饲养,使全年养蚕由过去的3批次提高到6至7批次。为提高养蚕的科技化水平,石泉还借助苏陕协作机遇,与河海大学等五所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和推广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移动式小蚕塑料蚕箔、高压消毒机、电动喷雾器、微耕机等系列机械设备,全面推进小蚕共育环境智控化、大蚕饲养轻简化、蚕桑机械现代化、上蔟采茧自动化。目前,全县20个小蚕共育示范点全部配套自动温控系统等智能化设备,40个现代化养蚕工厂的现代装备利用率达到90%以上,省力节本系列养蚕技术在全县普及率达80%。
石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成功创建省级蚕桑试验示范站、蚕桑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并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支持天成丝业等企业技术创新,推进茧丝加工、丝绸织品深度开发,开发丝绸服饰、蚕桑富硒食品等系列产品30余个,培育天虹蚕种、鎏金蚕蚕丝被等6个名优品牌,持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立足资源禀赋,走出融合发展“新丝路”
乘着全域旅游发展东风,池河镇明星村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围绕中国金蚕小镇建设,积极推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建成优质高效桑园、果桑采摘园、蛋白桑体验园、品种桑博览园,以及精品民宿、乡村酒吧、天空之镜、空中漂流、山地摩托等游乐设施,成功打造明星醉美桑海景区,将6000余亩的连片桑园变成“桑海”景点,实现了桑园变景点、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的美丽嬗变。景区开园到现在,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30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0余万元。
融合发展,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持续发挥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作用,石泉立足山水自然资源禀赋和“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文化名片,按照“壮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和三产协同、跨界融合、业态多元”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以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为内涵的金蚕文化,深度推动蚕桑产业与旅游、商贸、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蚕桑产业新业态,走出融合发展“新丝路”,让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石泉县通过持续不断发力,全县现有高标准优质桑园7.3万亩,实现了农、工、贸、文、旅一体化深度融合,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乡村发展、工业扩张、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石泉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蚕桑产业第一大县。同时,石泉充分发掘鎏金铜蚕文化底蕴,成立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组建鎏金铜蚕文创产业联盟、产品展销中心,先后召开四届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研发鎏金铜蚕文创产品5类80余种,开发的富硒蚕桑宴获评“中国名宴”,2022年全县蚕桑产业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达到18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