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快时尚等纺织品行业的环保问题,欧洲议会与欧洲服装和纺织品联合会隔空交锋。
当地时间6月1日,欧洲议会以600票赞成、17票反对和16票弃权,通过了《欧盟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呼吁在欧盟销售更耐用、更易重复使用、修补与回收的纺织品,产品生产在供应链中更加尊重劳工权利、环境和动物福利等。同时呼吁欧盟成员国应采取措施,结束“快时尚”。
然而,欧洲服装和纺织品联合会(EURATEX,以下简称联合会)对此却并不买账,直言上述战略并没有认识到欧洲纺织业在提升可持续性方面的战略作用,也没有意识到欧洲纺织企业面临的全球竞争威胁。
快时尚为何被诟病?
欧洲人的服装消费量有多大?
数据显示,1996年到2012年间,欧盟人均购买衣服的总量增长了40%。即便是在服装消费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的2020年,欧盟居民依然人均购买了6公斤衣服。
什么因素促成了服装消费量的增长?
欧洲议会2022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快时尚行业的兴起。它仿制高端风格时装,以较低质量的材料进行生产,价格低廉,款式不断翻新,销量巨大。这使得不少消费者将这些廉价且不耐穿的衣服当作一次性产品。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服装价格下跌。根据欧洲环境署(EEA)的一份报告,1996年至2018年间,欧盟的服装价格相对于通货膨胀下降了30%以上。因此,尽管服装购买量持续上升,但服装在家庭消费中的份额略有下降:1996年为5%,2018年为3.8%,2020年因疫情进一步下降至家庭支出的3.3%。
然而,与大量服装消费相伴的是严重的环境负担。
在消费端,浪费现象突出。据统计,欧盟居民衣柜中近半数衣服的使用寿命不超过一年,每年更有约三成新衣服根本卖不掉。它们一旦被丢弃,过半数衣服将不会被循环利用,而是被送往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
在生产端,棉花种植环节可能使用杀虫剂,原料生产、织物染色、洗涤、滚筒干燥、熨烫等过程,需要使用大量水、能源和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塑料还可能流入环境。
今年初,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快时尚公司声称它们在应对气候方面取得进展,全球99家快时尚公司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时尚产业气候行动宪章》,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但实际上只有45%的企业遵守了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下所需的气候目标。
欧洲议会:仅靠消费者,难以变革纺织业
欧洲议会议员德拉·伯克哈特表示,仅靠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无法推动全球纺织业变革,如果允许市场自我调节,那么就意味着为掠夺人类和地球资源的快时尚模式敞开了大门。“欧盟必须从法律上迫使制造商和大型时尚公司更可持续地经营。人类和地球比纺织业的利润更重要。”德拉·伯克哈特说,“我们已经等得够久了——是时候作出改变了!”
欧洲议会指出,制造商必须确保他们的衣服环保耐用,同时让消费者获得更多关于如何重复使用、修理和回收衣服的信息。
欧洲议会议员希望,在即将修订的《废物框架指令》中,明确纺织品废物减量、收集、再利用和回收的具体目标。他们敦促欧盟委员会立即采取行动,防止和尽量减少微塑料和微纤维向环境中的释放。
据悉,欧盟委员会最初于2022年3月提交了《欧盟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在其中阐述了其对2030年纺织业的愿景。
欧盟委员会还提出了一项关于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法规,以及一项关于增强消费者绿色转型能力的指令。这一揽子计划旨在使域内市场上的所有产品更具可持续性,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有关可持续性的信息。
正如《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中宣布的那样,欧盟委员会正在制定新规,使欧盟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实物商品在从设计阶段到日常使用、再利用和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更加友好、循环和节能。
欧洲服装和纺织品联合会:没有兼顾可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欧洲议会话音刚落,欧洲服装和纺织品联合会就立即回怼,指出欧洲议会相关文件并没有认识到欧洲纺织业在提升可持续性方面的战略作用,也没有意识到欧洲纺织企业面临的全球竞争威胁。
联合会表示,支持欧盟相关战略,但也需要确保企业能够真正遵守这些规则,并保持全球竞争力。
联合会批评,相关文件没有兼顾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之间的平衡。相反,它建议制定更多的规则和限制,完全无视当前能源高价格、消费者信心流失等因素带来的挑战。更高的标准只会使得欧洲纺织业将被挤出市场,导致更大的环境足迹和对外国供应的依赖增加。这与欧盟的初衷背道而驰。
联合会认为,相关文件也没有对纺织品作细分,混淆了时尚纺织品和科技纺织品、欧洲和非欧洲制造的产品、高质量且耐用的产品与低质量产品等,只是简单地将“纺织品”视作问题根源,而不承认欧洲纺织和时尚企业生产的高质量产品。
联合会还指出,相关文件把责任都归结在了供应端,即行业和品牌身上,而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作用。
联合会总干事Dirk Vantyghem表示,欢迎欧洲议会对纺织和时尚行业保持强烈兴趣,但希望欧洲议会议员制定一个平衡的愿景,兼顾可持续性和竞争力。“若想为行业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在全球层面认真制定法律,并在行业、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展开公开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