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

————孙瑞哲会长在第六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texnet.com.cn/ 2022-12-29 15:05:47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

  孙瑞哲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2022年12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相聚第六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本届大会被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纳入2022年度纺织行业“优供给促升级”系列活动,成功落址千年古县高阳。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文旅部非遗司的指导,对河北省工信厅、保定市人民政府、高阳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及大会工作人员致以诚挚敬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行业在非遗工作领域有了长足进步。在摸清行业非遗资源的基础上,行业在促进纺织非遗的现代设计价值转换、人才队伍的传承与培养、促进非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构筑行业传播平台、引领现代时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纺织行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做出有力的探索、先锋的表率与突出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纺织非遗工作指明了方向。鉴于纺织非遗资源主要分布在县乡镇村区域,本届大会将主题定位为:“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目的是结合国家促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深入探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促进纺织非遗与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互为依存、同频共振、共同提振,助力乡村振兴,加快纺织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为城乡人民美好生活增添光彩。

  围绕大会主题,我重点讲两个方面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的必要性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具体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纺织非遗工作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需要建立城乡双向联动产业链、价值链,把乡村纺织非遗资源与城市现代纺织产业与市场转化机制互动起来,形成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格局;需要建立乡村纺织非遗资源在地化产业链供应链、传统文化传承链,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只有这两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双向激活、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展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纺织非遗的力量。

  二是传承中华文化、维系乡土乡情的必然选择。纺织非遗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来自于几千年农业文化和乡村文明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乡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守望认同。透过纺织非遗可以探知其乡村发源地的自然山川、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民俗匠心、要素禀赋等自然与文化生态;还能感受作为纺织非遗重要载体的传统手工业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城乡共同依存、同频共振的地域与经济生态。在当代经济与社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依然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以及贫富的差别,存在着文化领域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存相鉴而不相互排斥的融合需求。由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力,社会与城乡各界投入热情,非遗传承发展已超越文化和行业自身范畴,赋予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属性,使得我们能够把纺织非遗的当下与未来,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的构建中,寻求她的新生命空间。

  三是活化非遗资源、重塑产业优势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纺织非遗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层面看,近些年纺织非遗工作大有作为,“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发展理念在纺织领域落地开花。具体表现在: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纺织类高校都参与了文旅部、教育部、财政部非遗人才培训行动计划,提高城乡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在时尚设计领域,纺染织绣印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元素被设计师全方位运用,呈现并灵动于国内外的时尚舞台,在现代时尚语境下生动传播国内各民族的纺织非遗文化;在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方面,乡村纺织非遗工坊茁壮成长,生产性保护的规模以上企业崭露头角,纺织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零售平台与展会赢得消费者好评,各类纺织非遗工艺品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正在形成对纺织传统工艺及服饰文化的热爱和偏好。

  同时应该看到,在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下,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对社会与经济贡献日益扩大。而以传统技艺与民俗(纺、染、织、绣、印及民族服饰)为主体的纺织非遗产业,传承链条不完整,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拥有纺织非遗资源的县乡镇村还没有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在体量和效率方面落后于现代纺织产业发展,两者之间发展匹配度、融合度和对社会的贡献度相差较远。为此,我们需要遵循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的方向,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的思维与规则,结合行业非遗工作的要求与特点,探索科学可行的纺织非遗健康发展、平衡发展与协调发展。

  第二,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的关键路径

  立足新的发展起点,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不仅在于主张之新、价值之新,更在于城、乡、产三者融合发展的路径之新,在于“营造生态圈、形成新格局、共享新未来”的气象之新。为此,我们需要在四个维度加以构建与推进:

  一是建设非遗产业生态。在各级政府支持和非遗传承人奋斗努力下,近些年在广大乡镇村寨和民族地区形成众多纺织非遗手工坊、合作社、小微企业,为当地扶贫就业、文旅融合、文化交流等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布局分散、产业链不完整、产品设计研发创新不足、销售渠道不畅、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困扰着纺织非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行性途径:一是选择有发展潜力、独特技艺和大师资源的手工坊、合作社,借鉴国家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培育“专精特新”示范以点带面,增强乡镇村寨纺织非遗产业整体实力;二是在纺织非遗资源密集和初具区域影响力的乡镇,建立非遗特色产业集聚区或特色小镇,提供资金信贷、设计创新、生活服务、商业转化等三次产业服务;三是培育和引进产业带头人和运营人才,提供设计、经营、技术、工艺、环保电商等服务保障,将“科技、时尚、绿色”真正融入并成为乡村纺织非遗产业的生态标识。

  二是形成安居乐业生态。纺织非遗是历史、文化、民俗与民间生活美学的多样性统一。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保留清新淳朴、青山绿水、祥和舒适、田园牧歌的生态环境,也需要创造现代的交通设施、通讯网络、休闲康养宜居的条件。但从现实情况看,尤其是少数民族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村容寨貌、民宅整体规划、旧屋改造翻新、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道路网络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短板。构建安居乐业的生态,重点在于,一是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村道改造、自来水管网改造、排洪渠、污水处理工程等,切实提高乡村基础硬件设施水平。二是依托区域内特色的非遗资源沉淀,规划文化特色定位,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和景观打造、田园步道铺设、农房品质优化、村庄风貌整理等措施,全面深化“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内容,吸引外来都市创业者“上山下乡”,引导非遗产业链供应链向乡村转移的趋势。三是调动群众传承非遗技艺,顺应乡土人才成长规律,挖掘培育乡村各类技能人才,分类分层精准施策,设立一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激发乡村工匠内生动力,促进技能乡村建设。

  三是维系乡土文化生态。纺织非遗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多样性,构成了乡土文化的“根”和“魂”,有利于不断强化共居者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凝聚,形成独特的美学识别,完成纺织文明的薪火相传,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实施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好乡土文化“根”和“魂”的力量,做好复兴乡村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在于:一是要以新品牌重塑纺织非遗的艺术感召力,打造具有符号意义的纺织非遗品牌与时尚活动平台,形成乡土文化品牌建设体系的聚合效应。二是要以新消费重塑纺织非遗的市场感召力,通过深度挖掘乡村纺织非遗文化内涵和技艺特征,开发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乡村气息而又不失现代风味的特色纺织非遗产品,加速主题IP孵化。三是要以新科技重塑纺织非遗的场景感召力,基于数字经济与消费文化的新变迁,通过数字新媒介,构建纺织非遗数字新社区,打造“元宇宙”空间场景与乡土文化生态的虚实交融与和谐共生。

  四是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从产业生态、宜居生态、乡土文化生态等方面去发力,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富裕,纺织行业也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精髓养料,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利国、利民、利行业的大局大事。重点在于:一是坚持生态立业、生态强业、生态富业,把生态作为纺织非遗复兴的生产力,推动纺织非遗生态产品的绿色致富,探索以纺织非遗为主题元素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绿色康养等兴业富民多元业态。二是开展纺织非遗职业技能专项培训,结合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结合乡村工匠培育,对参加教育培训的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给予实质性的帮扶政策。三是遵循共同富裕的人本逻辑,实施“志智双扶”,以纺织非遗为切入点,对城乡融合发展下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做创造性的重组,带动群众家门口创业,激活乡村非遗事业的内生动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中国纺联未来将做出持续努力,与有志于促进非遗领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开展积极合作,投入行业资源、开展试点探索;同时也诚挚希望业内外的传承人、企业家、设计师、投资人、品牌商、渠道商、专家学者、媒体人及地方协会、社会相关机构、国际同行,为共同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而努力奋斗。

  同志们、朋友们,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关乎古老纺织技艺在新消费中的豁然开朗,关乎美丽乡村建设在新生活中的璀璨绽放,关乎中国城乡融合在新格局中的交相辉映。未来,我们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遵循和组合产业逻辑、市场规律与文化语法,在神州大地书写锦绣文章。

  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这篇锦绣文章的书写者、见证者与鉴赏者!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