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方向集中突破——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蒋士成

http://www.texnet.com.cn/ 2022-07-25 15:10:19 来源:中国江苏网

  即将进入鲐背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顾问蒋士成,得知家乡记者要采访他时,抱病认真地回复记者。这份浓浓的家乡情结令人动容。

  穿城而过的大运河、鼓楼的钟声、老师的谆谆教导,是蒋士成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印记。常州勤勉坚韧、厚重包容的城市品格,浸润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并促其成长为杰出的科技工作者。

  蒋士成曾获建设部设计金奖和特奖、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在聚酯和化纤工程方面的突出贡献,他于2006年荣获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21年3月荣获中国化纤行业终身成就奖。

  有领导这样评价他:始终保持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家国情怀,矢志不渝、自主创新的人生梦想,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

  蒋士成,1934年出生,现为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顾问。因为一个重大项目,他改变了我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走向,科学与生产实践的创新与结合让仪征化纤在国际核心舞台展示风采、显示中国力量。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吃饭、穿衣是两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买布要用布票,每人一年大约只有8尺布票,棉被、床单用布也得从这8尺布里开销。什么时候能添上一身新衣,曾是多少国人内心的期盼。”蒋士成回忆说。织布离不开纺织纤维,纺织纤维主要来自棉、麻、毛、丝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棉。国内棉花资源欠缺,必须找到替代品。化纤工业正是解决这一难题、产品用途极为广阔的行业。

  1976年,原轻工业部在全国选址,打造世界最大的化纤基地。最终,项目落户江苏仪征。“规划要求,这个项目要达到每年50万吨的纤维产量。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一家工厂年产量仅20万吨。仪征化纤承担的使命可用一句形象的口号描绘——要为全国人民每人添一身新衣裳!”蒋士成回忆,他被任命为仪征化纤项目设计总负责人,经过考察,项目组最后从德国购买了聚酯装置的技术和设备,从日本购买了涤纶装置的技术和设备。

  1980年,仪化项目正式启动;1984年建成一期工程,达成了20万吨的年产量;1987年至1989年建成二期工程,实现了为全国人民每人添一身新衣的目标。

  (二)

  业内是这样评价蒋士成的:发展石油化纤的积极推荐者、聚酯工业项目的重要设计者、聚酯增容的倡导者、聚酯工业国产项目的实践者。

  “当时,我国大多数新建项目靠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我觉得,这不是我们最终要走的路,必须创新。”蒋士成说。随后的一段岁月,印证了他的想法、智慧和勇气。

  当时,仪征化纤有8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年产量约6万吨。蒋士成拿出一条生产线搞改革,进行聚酯增容。“我把聚酯装置的基础研究工作委托给华东化工学院,由原纺织工业部设计院专攻设计方面的难题,南化机械厂承担装备制造攻关,仪化公司作为企业承担生产软件开发,形成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开发模式。”这条全新的路,找到了中国化纤工业自主创新的新模式。最后,这条生产线通过增容,年产量达到10万吨。

  既然一条生产线聚酯增容成功,可否全流程工艺、装备国产化开发?1996年,这一设想经原国家经贸委批准,作为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立项,同时列入中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2000年12月,这条大规模的国产生产线正式投产,“只有极少量部件用的是国外进口的,每条生产线的年产量都达到了近15万吨。”蒋士成高兴地说,增容改造聚酯生产线以及国产化聚酯生产线正式运行第二年,就为国家新增效益2亿多元。

  (三)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常州人,蒋士成一生坎坷,但科学报国之心从未改变。追根问底,他所具有的品质与常州精神息息相关。

  勤劳更智慧,儒雅更刚毅,是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特质,加之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坦荡热忱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常州一代代青少年奋发图强。蒋士成从小耳濡目染。

  端阳看龙舟,是蒋士成童年记忆中最精彩的一幕。胸前挂着清香的香囊,听大人们讲述屈原投江的故事,脑海里有个依稀的概念:龙是中国,龙是家乡。

  逃难经历,使童年蒋士成对当时的战争有着极其简单又极其深刻的解读——落后就会挨打。

  觅渡桥小学的求学经历,培养了他的信念:勤勉读书、刚正做人,中国的未来才会有希望;精神不倒,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

  就读常州三中,让他对神奇的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听说我国要在上海新组建华东化工学院时,蒋士成心中蓦然升起一个念头:到华东化工学院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地,即使身处病榻,蒋士成眼中的余光也会不经意间瞄向故土,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

  得知常州正豪情万丈地向“万亿GDP之城”迈进,蒋士成难掩激动,他特地向记者了解“532”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对家乡“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表示肯定。他说:“我们从事科技工作,就是要找准方向集中突破。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一样,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方向对了,路才会顺。”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