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联赴贵州苗绣产业考察团走进黄平、丹寨

http://www.texnet.com.cn/ 2021-07-19 16:20:10 来源:中国纺联非遗办

  7月14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赴贵州苗绣产业考察团一行走进黄平县、丹寨县。走访了陇镇移民安置点民族服饰一条街、黄平县模贵苗族盛装厂、梅花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参观了宁航蜡染。

  第五站

  黄平县

  7月14日上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赴贵州苗绣产业考察团一行前往黄平县调研。

  近年来,黄平县采取“党支部+锦绣计划+农村妇女”的新模式,鼓励苗族妇女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生活、时尚创意相结合,把传统苗绣技艺转化为现代生活消费品,大力推动了苗绣产业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用自己的双手,绣出美好生活。

  在黄平县谷陇镇移民安置点民族服饰一条街上走访时,调研组一行恰好遇到镇上每隔五天举行一次的集市,集上人头攒动,非常热闹,让大家彻底感受到了一次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

  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以服装服饰为主的日用品,本地的苗家女子们正精心挑选着苗绣绣品和试穿,据了解,一件纯手工刺绣的苗族传统服饰盛装要12000元左右,需要一个绣娘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但当前制作方都采取与多个绣娘合作,把一件服装的面料分成多个局部,配好绣线后分别派发给不同绣娘,再按照标准验收,绣娘按计件取酬。

  在黄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光信、副主任雷光华,县委常委、副县长马继红,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吴涛等领导的陪同下,考察团还到达了黄平县模贵苗族盛装厂、梅花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在通过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交谈,详细了解苗绣产业发展、产品种类、市场销售等发展状况,实地观看绣娘刺绣,缝纫,抽拉蚕丝,纺纱纺线、织锦织布等实际操作,并对每件苗绣作品、苗族服饰(苗族盛装)的图纹、针法赏析。

  据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荣江介绍,黄平县通过举办刺绣大赛活动,利用谷陇“九二七”芦笙会、飞云崖“四月八”苗族祭牛节等传统节日举办苗绣活态展示,在苗族村寨举办苗绣培训班,建立传承人传、帮、带管理机制等措施,加大对苗绣的传承保护工作,为振兴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黄平模贵苗族盛装厂成立于2017年5月,致力苗族服饰、苗绣作品研发设计生产,截至目前,该厂现有20多种苗族服饰品牌和苗绣产品。2020年总销售额20余万元,利润8万余元,带动农村苗族妇女50余人就业(含临时就业人员)。负责人龙模贵还介绍说,在盛装厂的绣娘中,有5名是县级传承人,2名拥有专业职称的民族刺绣大师。作为带头人,龙模贵非常注重本土苗绣的宣传推广,不耐其烦的向考察团介绍纹样故事。

  黄平县梅花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位于黄平县谷陇镇火车站村,是镇政府扶持的典型合作社工坊,工坊不大,但陈列的产品相对丰富,也可见到手工缫丝的场景。合作社主体以手工刺绣、手工针线活加工销售的工艺品、服装为主要业务,在法人刘昌英的带动下,实现了苗族农村妇女就业80余人。为有效保护传承苗族服饰、苗绣文化,刘昌英经常积极参加省内各种赛事及交流活动,设计制作的绣品多次获得奖项,刘昌英还开展苗绣传习活动,截至目前,收授徒弟达500余人。

  第六站

  丹寨县

  7月14日下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赴贵州苗绣产业考察团到达第六站丹寨县。

  在参观宁航蜡染后深刻感受到蜡染技艺赋予时代的魅力。穿着民族服饰的画娘们,飞速转动着手中的蜡刀,一双巧手让蜡画瞬间在布料上呈现。她们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自然纹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做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成别致的图案,造型生动,活泼流畅,其中鸟的变化最为丰富,想象异常大胆,简练传神,乡土气浓,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著名服装设计师成昊带大家参观了蜡染制作技艺流程、经典作品展厅、产品展售厅,并为考察团重点介绍了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创始人“宁妈妈”和苗族“维纳斯”杨而郎画娘的感人事迹。12年来,宁曼丽带动丹寨县境内8个村寨的近200名苗家画娘,秉承“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的理念,用手艺创业就业、脱贫致富。杨而郎就是宁曼丽的跟随者之一,她由于早年事故失去右臂,现今用左手与大家绘制梦想,她的腊画作品曾用在成昊设计师的时装上,并从丹寨走向了伦敦时装周。成昊与画娘联手,用设计的力量让蜡染焕发新的活力,实现了苗族蜡染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目前,宁航蜡染共有17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为28人,其中常驻画娘48人,人均工资3500元/月;订单带动8个村,画娘130人在家中靠蜡染增收,人均增收8000元/年。

  在参观座谈交流后,考察组成员、松雷集团董事长、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曾庆荣,被她们的匠心事迹所感动并决定与宁航蜡染开展长期合作,以先期10万元产品订单作为合作开端。曾庆华表示,这些画娘染娘都是苗族好女儿,用蜡刀和染布坚守着我们祖辈传承的信仰,她们是值得尊重的,她们的作品将会以不同载体在何所有文化平台上得以充分展示。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