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中,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教授王锐主持的“长效环保阻燃聚酯纤维及其关键技术”成果获得中国纺联科学技术一等奖。2024年,王锐教授主持的“聚酯复合纤维熔体直纺工程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再次获得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王锐长期致力于复合功能聚酯及其纤维、超细纤维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2020纺织学术大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热心教书育人师德高尚作表率
王锐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把这份忠诚写在“上好每一堂课”中。尽管从教已有30多年,但每上一门课,她都会重新备课,把高分子材料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融于讲课之中,坚持把课“备到满意为止”,达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凡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双语教学的,都会下很大功夫做准备。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王锐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出色地完成了“高分子材料专业系列课程整合与教学实践”的精品课程建设,参加了北京市“服装材料类专业课教学系列多媒体素材及课件制作”及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纺织知识库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她所授课班级的学生,课前早早就会来到教室,同学们说:“王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错过会是一大损失”。
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诚信教育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她曾担任班主任,她班上近30%的学生光荣入党;带的本科生、研究生,很多赴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在生活中,她又像一位慈爱的妈妈,疫情期间,有的学生寒假留校,大年三十,她拎着大包小裹的食物、饮料等,一趟趟送到同学们宿舍。近年来,她协调帮助20多名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尽显“巾帼”风采科技报国破难题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王锐瞄准了纺织材料领域的“硬骨头”“卡脖子”项目,凭着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勇于吃苦、排除万难,实现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20世纪末以前,亚微米超细纤维制备技术长期被日本巨头公司所垄断。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制造出这种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粗细的纤维,王锐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研发,攻克了“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系列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与产品的空白。成果于2002年率先在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自产业化以来为企业新增产值60.37亿元,利税8.76亿元,创汇2.17亿美元。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无弹不成布”,作为弹性布料的原料聚酯弹性纤维曾长期依赖进口,PTT聚合关键技术一直被杜邦和壳牌两大跨国公司所垄断,她带领团队又经过10余年研发,与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攻克PTT及MFPET聚合及其纤维制造关键技术,助力企业建成投产3万吨/年PTT聚合生产线、25万吨/年全消光MFPET熔体直纺生产线及5万吨/年PTT/MFPET双组分多功能纤维生产线,实现了复合功能纤维从聚合物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国产化,技术投产以来新增产值432.21亿元,利税21.65亿元,出口创汇3895.32万元,为我国聚酯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该项成果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火灾是人们身边的“猛虎”。研制具备阻燃性能的生活用品,是无数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王锐勇挑重担,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承担“高品质阻燃纤维及制品关键技术”项目,并在熔纺聚酯纤维的耐久阻燃、协效抗熔滴及抑烟机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相关龙头企业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长效环保阻燃聚酯纤维的产业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2020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次她与一位老教授和一个研究生在江苏进行聚合实验,四天三夜几乎没有合眼,中间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是车间对面满是灰尘的仓库。像这样奔赴外地做实验在她的科研生涯中数不胜数,而付出的艰辛她却很少提及。
加强基础研究引领行业新持发展
“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更要加强的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及传统纺织技术的再造创新。”谈及当前行业发展重点,王锐表示,原始创新方面,要重点关注新型高性能纤维树脂的合成及加工技术;智能纺织材料的规模化核心技术;空间纺织材料的分子模型计算;国防军工新型纺织材料等。再造创新方面,要重点关注低碳绿色织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纤维原材料与纺织品制造技术;纺织材料全生命周期监控与再利用技术;纺织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技术;纺织材料复合功能化技术;前端智能技术等。
针对合作企业盛虹集团的新质发展,王锐建议,今后企业要重点关注低碳节能方向(二氧化碳基功能聚酯纤维)、可持续发展方向(生物基聚酯方向)以及多功能与智能复合纤维方向(高附加值聚酯纤维)的研发和投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作为我国纺织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多年来在纺织科技和教育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激励纺织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相信在纺织之光的照耀下,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纺织人在科技教育基金的支持激励下,不断创造新的奇迹。”王锐表示。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