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伟深度解读《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http://www.texnet.com.cn/ 2022-04-28 10:11:00 来源:中国纺织报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化纤行业要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指导意见》传递了怎样的核心信号,有哪些突出特点和创新亮点?化纤行业未来发展又将呈现哪些新方向和新空间?为此,采访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

  明确新定位提出新方向

  陈新伟谈到,《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化纤工业的新定位和作用,即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时期,化纤工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约85%,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常规纤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部分高性能纤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及竞争力日益增强,为纺织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指导意见》对行业提出了发展方向:即化纤工业要构建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对于以上“三化”,陈新伟进一步分析指出,产业发展高端化意味着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深化对纤维材料领域的科学认知,构建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确定前瞻性纤维研究方向。在全面建成化纤强国的关键性目标体系中,我们在高性能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以及纤维制造的核心装备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和短板。为此在《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了加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附加值低成本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工程化技术开发;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纤维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等重点任务,推动我国化纤工业水平尽快向更高端迈进。

  陈新伟表示,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期间化纤工业的必然选择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智能化水平取得显著进展,2家化纤企业项目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家化纤企业项目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涵盖聚酯涤纶锦纶氨纶、PTT纤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和碳纤维等行业。“十四五”期间,5G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中深入应用,为化纤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占据国际领先提供珍贵机会窗口。化纤行业数字化转型将从点到面,进一步提高机器人应用水平、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同时推进行业与互联网融合新业态模式发展,实现制造过程全流程数字化和生产装备智能化、完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加强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技术标准工作等。

  陈新伟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化纤行业也将坚定担负起历史使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指导意见》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实现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要倡导使用绿色能源,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耗,减少原料消耗,扩大低碳等绿色产品规模。

  他谈到,作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原料,化学纤维90%以上为合成纤维,主要以石油资源为原料,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循环再利用水平是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健全完善以绿色制造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另外,随着纺织品牌商对再生产品的重新定位和认识,形成了将再生产品作为新材料和消费的新时尚。结合绿色消费趋势和产业链诉求,发展循环再利用和具有原料天然可再生、生物可降解等特性的生物基材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陈新伟指出,为强化绿色发展的抓手,《指导意见》也特别强调了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绿色平台和体系支撑作用:推进绿色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作好两个行业的规范公告,创新推进绿色纤维产业链追溯和认证平台建设等。

  量化新目标实现有基础

  《指导意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化纤行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对于以上量化指标,陈新伟分析指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的这个指标主要是考虑新发展阶段行业要贯彻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思路,强调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化纤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基本与GDP保持一致,“十四五”时期也将保持这一水平。与此同时,要认识到化纤行业是周期性行业,其产品价格变化、盈利水平与原油、上游原料有紧密相关性,因此行业也强调要综合评估行业运行发展质量。

  数字化普及率80%的指标,一是结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二是结合行业调研数据,并充分评估化纤行业目前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上而制定的目标。

  陈新伟谈到,当前,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范围持续增加,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显著下降。“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6%,“十三五”期间继续下降近10%,行业能耗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1家企业、52种产品分别获评工信部绿色工厂和绿色设计产品,39家企业产品通过绿色纤维认证,其中泉州海天为绿色纤维制品认证企业。生物基、可降解、循环再利用和原液着色等新型绿色低碳环保纤维品质及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等多项低碳环保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此基础上,相信“十四五”期间化纤行业绿色发展将再上新台阶。

  着力补短板做强产业链

  “十三五”末,《纺织强国建设纲要2011~2020》提出的“纺织强国建设”已初步实现。在此基础上,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建设化纤强国”,是在释放怎样的信号?

  对此,陈新伟表示,我国目前是世界化纤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70%以上,化纤约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5%,我国化纤行业在科技创新、产品结构、绿色制造、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化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及竞争力日益增强。行业内形成了一批以恒力集团、荣盛集团、恒逸集团、盛虹集团、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等为代表的涤纶头部企业,以恒申集团、锦江科技等为代表的锦纶头部企业,等等,他们在生产规模、产业链一体化、创新能力、绿色制造、品牌建设等方面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尤其是以中复神鹰、光威复材、江苏恒神、吉林碳谷等为代表的碳纤维头部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此外,2021年,恒力、荣盛、恒逸、盛虹均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但也应该看到,化纤工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包括:一是高质量发展尚不充分,原料保障多元化和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尚需提高,二是部分原辅料、助剂及关键装备制约尚需突破。如锦纶66关键原料己二腈国产化进程缓慢;再生纤维素纤维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部分生物基纤维原料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提升等。三是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材料的发展还有差距,四是绿色发展和循环再利用体系需要完善提高等。因此,化纤工业在“十四五”时期还将补齐短板,强化优势,进一步实现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纺织产业链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陈新伟同时谈到,化纤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源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他谈到,化学纤维中,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合成纤维约占91%,而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因此国际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将直接给化学纤维行业平稳运行带来一定风险。虽然近两年国内大型民营化纤企业实现了“从原油炼化到化纤纺织”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但是全球原油市场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我国纺织化纤产业原料端的不可控风险。此外,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不利于纺织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从源头提高产业链安全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从原料来源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国情是“富煤、贫油、少气”,随着新型绿色先进的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煤炭可通过化学加工,成为化纤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要加快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化纤产业融合发展。此外,也要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制造产业,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竹、麻、速生林及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等,发展以生物可再生资源部分替代化石资源的工业原料路线。

  陈新伟指出,为了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做好补短板补强链,《指导意见》提出几项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筑牢创新基础。打通理论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主力军作用,开展前瞻性纤维材料研究。增强国家级、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服务能力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加强关键装备、关键原辅料技术攻关,推动生物基化纤原料、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研究和技术储备,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此外要优化布局,培育优质企业等。

  二要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要提升功能纤维性能和品质稳定性,拓展功能性纤维在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提升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水平。提高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与应用水平,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高效、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

  三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扩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比例,逐步淘汰燃煤锅炉、加热炉。制定化纤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大绿色工艺及装备研发,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及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提高循环利用水平,以及严格能效约束,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依法依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加大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行业和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的落实力度,开展规范公告,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要求。

  直面新形势用好新空间

  当前,外部环境、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成为现实。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化纤行业在“十四五”时期将怎样应对新挑战,抓牢新机遇?

  陈新伟表示,《指导意见》提出,化纤工业“十四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纺织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为目的,统筹产业链供应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因此,面临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行业坚持创新在化纤工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消费升级、面向重大需求,完善创新体系,塑造纺织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巩固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节能降碳优先,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扩大绿色纤维生产,构建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要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优化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体系,培育纤维知名品牌,拓展纤维应用领域,从原料端引领纺织价值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陈新伟指出,作为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以及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化纤工业在“十四五”期间拥有新的发展空间。

  首先从技术革新发展的趋势来看,新材料占据新科技革命前沿,基因工程、高分子改性、纳米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纺织纤维材料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技术路径。生物基合成、海洋生物基、煤化工制取等纤维原料新技术路径,也为纺织行业突破石油资源约束提供选择,进一步巩固产业链安全。此外,5G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中深入应用,为化纤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占据国际领先提供珍贵机会窗口。

  从绿色低碳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来看,我国已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发展目标为化纤行业指出了强化碳减排的重要责任,化纤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链最为重要的原料环节,既与纺织全产业链共同承担着绿色制造、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独立承担着开发多元化生物原料资源,提高纤维制品循环再利用水平,解决石油原料比重过高问题的使命。我国化纤行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纤产业体系,在突破原料与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与消费市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责无旁贷。

  在细分领域,重点关注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于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需求增加,如碳纤维可以广泛应用于风电、光伏、储能和交通轻量化等领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明显的减碳贡献。

  此外,从消费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的趋势来看,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都将为内需市场稳步扩容升级提供支撑。消费者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使命感不断增强,“全面二孩、三孩”与老龄人口增多时代同时到来,“健康中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都将驱动内需市场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特征,化纤行业在提升品质、功能及品牌、服务等多角度附加值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创新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需求和增量的结构变化,尤其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对消费习惯和趋势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变化。比如疫情影响,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等产品的需求激增,“十四五”时期以上领域的纤维需求增长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将更加关注健康,纺织大健康需求将有进一步增长。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