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蚕桑丝绸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http://www.texnet.com.cn/ 2021-10-26 15:58:31 来源:重庆市商务委

  重庆市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蚕桑丝绸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我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新格局,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助力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新的发展。

  (一)发展成效

  1.全行业总体稳中求进健康发展。全市蚕桑丝绸产业保持稳健发展,桑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其中良桑面积由“十二五”末期的10万亩增至40万亩,新增规模化集约化优质高产桑园15万亩;养蚕区县22个、农户7.7万户,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6000余户,年产茧1.5万吨,列全国第9位;蚕桑产值11亿元,户均种桑养蚕收入1.4万余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3.3%;年产生丝551.67吨,丝织品339.26万米,绵球/绵条119.4吨、精干品6.7吨,蚕丝被5.23万床,蚕桑丝绸综合产值16.06亿元,绢纺丝产量居全国第4位。

  2.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快速推进。建成50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27个,拓展桑园面积15万余亩,规模化集约化率提升至15%;培育年养蚕50张以上、经营桑园50亩以上的养蚕大户和家庭农场300余户。规模化发展带动了现代装备和设施的推广应用,全市建成智慧蚕桑养殖系统30余套。全市小蚕共育率达83.9%,省力化蚕台养蚕占78%,优良蔟具使用率占总养蚕量的85.5%,蚕茧质量平均等级升至4A以上。涪陵区获评“中国十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黔江区被认定为“中国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和“中国蚕桑之乡”,其桑蚕茧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

  3.专业化多元化驱动产业链创新。以专业化支撑多元化,驱动产业链创新延伸。“桑-旅”融合增强,全市果桑面积达到2万亩,桑果采摘、科普教育、休闲旅游等广受欢迎,创造产值8000余万元;桑园套种套养深得认可,桑-菜、桑-中药材、桑-鸡等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全市桑园套种28.6万亩、套养4.4万亩,亩桑收益大幅增加;蚕桑资源开发活跃,桑枝食用菌、蚕沙有机肥、削口茧蚕丝被、桑食品、桑饮品、蚕丝化妆品等利用渐成气候;桑-畜结合和桑饲料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市种植饲料桑1.4万亩;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黔江区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的蚕桑生物产业基地。

  4.茧丝绸提档升级和国际化加速。引进先进自动缫丝机组、宽幅剑杆织机及配套装备100余台(套),污水处理设备及配套装置25套,有效提升了生产效能,推进节能减排。引进浙江花神、山东海通等知名企业,增强了全市茧丝绸生产优势。积极推进品牌战略,“WINTUS圣维缇”等商标被中国丝绸协会认定为高档丝绸标志,“双河丝绸”获欧盟质量认证(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祥飞”牌绸缎产品成为南亚地区绸缎第一品牌。切实落实企业“走出去”战略,祥飞集团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境外茧丝绸生产基地,在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建成蚕桑基地7万余亩。

  5.三产融合与创新经营活力绽现。三产融合催生新型发展模式和经营主体,持续激发产业经营活力。全市涌现出“滚动集中共育-鲜茧回购-缫丝织绸/蚕丝被生产-销售服务”、“土地流转-草本化栽桑-滚动养蚕-蚕丝被加工”、“果桑园建设-采果加工+养蚕生产-休闲体验服务”等复合经营模式,孵化出“专业化栽桑售叶”+“工厂化养蚕”新模式,催生了“桑农”职业。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组织模式和以职业桑农为代表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主体连年增加,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全市蚕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增300余家。市茧丝绸行业协会“蚕掌柜”APP上线运营,行业主要企业加盟,拓宽了蚕桑丝绸产品销售渠道。

  6.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申请蚕桑丝绸相关专利100余件,获授权专利超50件;相关研究成果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自主选育和引进推广蚕桑新品种10余对(个),实现主产区良桑良种全覆盖;多类轻简化新型蚕桑设备研发快速推进,全自动省力化升降蚕台、桑园耕作装备、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与设备等相继推出,带动全市蚕茧质量和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研发并示范推广了“智能蚕桑”养殖新模式,传统蚕桑融合智能科技取得新突破。

  7.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贡献突出。全市58%的蚕桑基地分布在黔江、涪陵、云阳、奉节、巫溪等区县的原贫困村,为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市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黔江区金溪镇,2020年新建桑园1218.3亩,全镇8个村155个农户养蚕售茧收入631.8万元,户均收入4.07万元。2020年黔江区475户贫困户售茧收入807万元,实现整体脱贫。奉节县90%以上的中山区域贫困村将蚕桑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作为全国石漠化严重的8个地区之一,全市有36个区县存在大面积石漠化土地。蚕桑产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桑石漠化治理+养蚕产茧”模式成为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特色。黔江区通过发展生态桑治理石漠化,建成国家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治理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和增加,有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实现“增绿”又“增收”,成为全国观摩的著名模式。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行业竞争乏力。全市年养蚕量和产茧量偏小,蚕桑基础设施薄弱,蚕桑生产专营化占比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导致产业发展面临较多局限。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资源开发尚未形成规模,基本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存在产业链较短、外销市场不广等不足,与其他产业相比综合经济效益不高。

  2.科技转化偏低,创新投入不足。蚕桑新技术和新装备大面积推广应用不足,茧丝绸企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效能低下,经营成本偏高。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滞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不突出。

  3.名特产品较少,品牌建设滞后。新产品开发不够,产品同质化突出,经济效益提升乏力;大品牌培育不力,品牌建设滞后,知名品牌和名特产品较少,品牌带动效应不强,全市蚕桑丝绸产品市场竞争力整体偏弱。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结构和治理体系将持续变革,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同步爆发,世界经济版图调整为大势所趋,蚕桑丝绸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战略带来历史性新机遇。进入“十四五”,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蚕桑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新机遇。蚕桑丝绸作为贯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传统“双栖”产业,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将赢得新的发展机遇。重庆地处西部和长江上游,既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又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我国蚕桑产业是以西部为集中地和优势区域,重庆蚕桑丝绸产业迎来了深度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蚕桑丝绸作为川渝地区重要的传统特色产业,不仅各自基础坚实,而且互补优势明显,将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大有作为。

  2.部委行动计划赋予重大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推进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致力于形成全国性的多部门、多产业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在此背景下,蚕桑丝绸产业上、中、下游和区域间部分割裂的格局将得到转变。全国全行业一盘棋行动下,将有效促进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和资金投入,有利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机械化、自动化新技术的融入和全面运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产业体系。重庆蚕桑丝绸行业可借势发力,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打造蚕桑丝绸品牌,突出文化影响力。

  3.政策高强度支持带来新发展。202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举措力度前所未有,既有的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将持续实施并加强,农业种业、农业生产系列现代化改造也纳入政策重点支持。作为脱贫攻坚优选产业的蚕桑丝绸将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衔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新价值。

  4.产业自身优势迎来新的机遇。蚕桑丝绸全产业链生产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桑树直接贡献于生态建设;蚕桑丝绸均为可自降解、可循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桑产业(饲用、食药用、医用、蛋白替代等)、丝蛋白产业(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兴未艾,符合“健康中国”的需求;丝绸作为与人体充分亲和的天然纤维制品,是健康衣着、健康睡眠理想产品,符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桑蚕茧丝资源高值化利用潜力巨大,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蚕桑是乡村振兴、农旅与文旅融合的优势产业之一,符合“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产业需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高度契合,为蚕桑丝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挑战

  1.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并将长期存在。短期看,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国际贸易深受影响,茧丝绸国际贸易疲软态势短期仍将存在。中长期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不同程度长期存在,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频繁且多变,茧丝绸国际贸易价格波动不可避免,将给丝绸商品出口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2.产业竞争格局持续加码。国际方面,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均积极扶持本国蚕桑丝绸产业发展,与我国相比,这些国家具有显著的生产要素成本低廉和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将对我国茧丝绸商品出口形成竞争。国内方面,“东绸西移”和终端产业链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产业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仍将不断推进,竞争日益加剧。蚕桑丝绸产品因其精美、舒适、生态、环保等特性深受市场欢迎,蚕丝更是作为“纤维皇后”誉满全球,但随着纺织科技的持续发展,低价的替代产品和新型纤维不断涌现,加剧了产品竞争和产业竞争。农林产业间,蚕桑产业发展在使用土地、劳力、资金、政策等方面与粮油、蔬菜、果树等产业的竞争也客观存在。

  3.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蚕桑丝绸产业链长,涉及农、工、贸多个环节,加之长期闭环发展,导致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技术体系重构成本高。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来临,产业发展新技术需求急速增加,加之产业基础薄弱,开发投入不足,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等较为滞后,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等文件精神的决策部署,切实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大力推进蚕桑丝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驱动新动能,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努力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积极构建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体系,着力开创新时代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企业主体创新引领和市场带动,培育和提升产品竞争优势、打造优势品牌。以产业规划为牵引,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撑,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产业发展。

  二是坚持龙头带动、集聚发展。充分把握区域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精准研判政策走势,积极培育或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努力推动蚕桑丝绸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提升产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投入,以产业短板和共性关键问题为导向,着力补齐弱项短板,打通难点堵点,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提质增效”和“开发增效”的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蚕桑丝绸产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四是坚持三产协调、联动发展。充分利用蚕桑丝绸“立足一产,接二连三”的产业特点,深化三产协同、企业融通合作,实现农、工、贸、文联动发展。充分挖掘产业绿色生态健康的天然优势,融入高效特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生命健康事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定位

  以新发展理念推动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将蚕桑丝绸产业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优选产业,与食品、饲料、医药、生态治理、设计创意、文旅康养等多元交叉的创新产业,生态绿色循环利用和高效种养、精深加工、现代营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以及传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把重庆打造成为以“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为特征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科技与产业联动互促驱动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中国蚕桑丝绸产业和行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和策源地。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规模化标准化优质高产桑园达到40万亩以上,优质茧产量2万吨以上,蚕桑丝绸产业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精深加工企业,缫丝综合能耗降低5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蚕桑丝绸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品牌和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蚕桑智能装备、人工饲料育等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推动我市成为全国优质茧丝绸主产地、智能蚕桑设备研发主阵地、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体系。

  四、产业优势功能布局

  (一)良种创育基地。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蚕研所、重庆三峡农科院蚕研所等科研机构,在北碚区、潼南区、万州区建立桑蚕良种创制和选育基地,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传统选育手段有机结合,开展家蚕、桑树种质资源保护、评价、筛选、创制、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系统研究,建立雄厚的蚕桑种质资源库和品种创新高地,助力我市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良种扩繁销基地。以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良种种苗生产单位为依托,在北碚区、合川区、江津区、涪陵区、垫江县、潼南区、大足区、黔江区等地组建重庆市家蚕和桑树良种扩繁、销售和服务基地(集群),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开展桑树种苗、家蚕良种扩繁和售后服务。

  (三)优质茧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我市蚕桑主产地区产业基础、环境气候等优势条件,在黔江区、涪陵区、武隆区、江津区、大足区、合川区、潼南区、奉节县、云阳县、巫溪县等地布局以优质蚕茧生产为主的标准化蚕桑基地,打造国内领先、品牌响亮的现代高标准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四)库区生态种养基地。以长江三峡库区及周边区域乡镇为主,发展生态桑产业与鲜茧生产相结合的蚕桑基地,因地制宜,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五)生态脆弱区桑林产基地。以黔江、开州等岩溶山地石漠化地区为主,发挥桑树生态修复功能,发展生态桑治理石漠化+养蚕生产、桑树林木及林下经济等复合型基地。

  (六)茧丝绸加工基地。在蚕茧主产区布局鲜茧加工和生丝生产基地,在产业优势主产区布局建设丝绸工业园区,进一步集聚全产业要素,发展丝绸、服装深加工产业。提升建设黔江丝绸工业园区、奉节丝绸工业园、合川太和双宫丝工业园等茧丝绸加工基地。

  (七)高新技术转化基地。以蚕桑丝绸及相关生物质资源为开发对象,集成生物技术、功能饲料、功能食品、生物材料及医药、新型绿色纺织印染新技术、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等高新成果,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社会资本融资手段,在永川、璧山、合川、北碚等地发展蚕桑丝绸高新企业集群,推动先进成果转移转化,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产业,扩大蚕桑茧丝绸利用范围和升值空间。

  (八)丝绸商贸文化圈。在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主要商圈布局以丝绸高档时尚服饰、快消费服饰、家纺装饰及蚕桑产品专营商店(连锁)、科普文化基地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丝绸”主题商贸文化圈(街区)。在城区周边布局开展乡村蚕桑丝绸休闲体验及桑果采摘旅游等融合经营模式。

  五、重点发展任务

  (一)完善蚕桑良种繁育体系。按照产、学、研相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我市蚕桑种质资源优势,建立科研机构与蚕桑种质龙头企业协作攻关体系,形成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研繁销”紧密结合的育种新机制,持续开展家蚕、桑树遗传资源保护、评价、筛选、创制、改良和品种选育系统研究,推动蚕桑良种创制和选育基地、家蚕种质资源库、桑树种质资源库、家蚕原种场、蚕种冷藏中心、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中心建设,发掘一批目标性状突出、综合表现优良的基因资源,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宜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作业的蚕桑新品种,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优势种苗生产基地。以国内外蚕桑丝绸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全球蚕种、桑种(苗)供应链,做大做强蚕桑种业。

  (二)建设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配套开发的原则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种养、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生态化建设要求,在巩固我市现有20多个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按照蚕桑产业优势功能布局,以渝东北、渝东南优势蚕桑产业带和渝西地区蚕桑基地镇为重点,持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蚕桑基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集聚产业发展要素,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坚持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等“五良”融合和路、水、电、天然气、网络等“五网”配套要求,强化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把桑园标准化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着力推进“宜机化”改造,加快桑园高效植保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推广应用适宜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桑品种,推进全程机械化,做到丰产丰收;就近建设标准催青室、小蚕共育室、大蚕房、蚕沙无害化处理等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化蚕茧收烘站;全面推广小蚕共育、大蚕集中饲养、滚动多批饲育、方格蔟自动上蔟、仪评定级等主体技术,因地制宜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省力高效新机具,示范推广智能化养蚕系统,实现工厂化饲育,做到省力高效。加快改造低效落后的蚕桑生产方式,推进生产方式现代化,基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基础,逐步提高种养作业和管理、采收、转运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优良的工作环境、一流的产品质量和效益,赋予产业新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经营主体处于社会经济的中心,是蚕桑丝绸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蚕桑丝绸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蚕共育户、规模种养户等。鼓励蚕桑丝绸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建设重点,加强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和新技术新装备示范应用,发展稳定的原料茧基地,推进精细生产、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健全营销网络。指导蚕桑专业合作社在提供农资购买、信息技术、病虫害防控、生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同时,积极向农机服务、桑园托管、蚕房托管、蚕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延伸。推动小蚕共育户结合小蚕市场化供应需求,不断加强生产条件和生产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共育室自动化环境控制和机械化智能化共育设备,增强小蚕市场化供应能力。引导家庭农场和规模种养户充分利用现行土地政策,集中流转土地经营权,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从事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和联农带农能力。

  (四)探索推广产业发展新模式。针对蚕桑丝绸产业链条长、各环节资源利用空间大的实际,充分拓展产业链资源的创新利用,做大价值空间,提升行业整体效益。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推进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工商企业在技术、人才、服务、订单、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调动蚕农生产积极性,围绕资源开发、土地经营、技术服务、质量控制、资本运作等探索建立农村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新模式。试验推广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模式,推进传统养蚕模式创新变革。鼓励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规模养殖户为基础,“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为基本模式的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产业链价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一体化发展。

  (五)推进丝绸产业稳链强链补链。抢抓东绸西移和鲁渝协作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蚕桑丝绸产业转移,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发展捻丝、绢纺、印染、真丝针织、丝绸终端产品加工,解决发展瓶颈问题,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建设丝绸产业集群,支持主产区县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打造2-3个蚕桑丝绸特色产业园,培育3-5家具有自主品牌和自营出口能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丝绸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建设智能缫丝、织绸、丝绸印染等先进工厂(车间),实现丝绸终端产品个性化定制生产。支持丝绸企业丝绸精炼和印染环节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数码喷墨印花、染化料自动配送、在线监控、功能性后整理等先进技术装备。支持丝绸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打造蚕桑丝绸产业绿色供应链,推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六)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高起点建设我市现代丝绸工业体系,从缫丝、织绸、印染到服装服饰及多元用途的制品设计和生产全面发力,赶超东部及国外先进丝绸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后来居上”。充分发挥大型丝绸企业引领作用,形成基于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产业生态。支持丝绸龙头企业农工贸一体化、平台化运营,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和协作能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织绸、印染、服装、家纺等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双宫丝加工和绢纺企业做强做大,成为专精特“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

  (七)推动丝绸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丝绸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丝绸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两化”融合。支持企业引进自动高效选茧、全自动化缫丝、宽幅剑杆织机、智能大提花机和工业机器人等现代高效设备,提升加工效益。推动丝绸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和物流仓储等环节资源要素的数字化汇聚和网络化配置,培育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零工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

  (八)推动蚕桑资源利用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桑+粮”“桑+畜”“桑+果”“桑+茶”“桑+菌”等种养循环经济,全面提升蚕桑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加速桑叶、桑果、桑枝开发利用,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加工企业,推动桑叶面、桑叶茶、桑椹酵素、桑果酒、桑枝食用菌、桑叶畜牧饲料、蚕沙复合肥、桑枝生物燃料等走向市场。提升蚕蛹油、蛋白质、活性肽,蚕茧丝素和丝胶,蚕沙叶绿素的提取和利用水平,开发油脂、蛋白质、氨基酸及面膜、化妆品等产品,培育壮大相关企业,形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积极推动蚕桑丝绸与生物工程、大健康产业、动物饲料、食品加工、卫生医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普及与教育事业等的跨界发展和无界融合,全面建设开放型现代蚕桑丝绸产业体系。

  (九)加强蚕桑丝绸品牌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企业为主体,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进一步巩固现有蚕桑丝绸品牌的美誉度,扩大知名度,做好现有知名丝绸品牌及地理标志产品的维护和提升。进一步创建蚕桑丝绸及多元化产品新品牌,形成“巴渝丝绸”品牌阵列,有效增加蚕桑丝绸产品的品牌附加值。鼓励优质茧主产区申报桑蚕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标志品牌,做强重庆优质茧品牌。推动丝绸企业申请中国丝绸协会高档丝绸标志,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品牌创建和品牌认定,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提升丝绸产品原创设计能力,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支持主产区县定期举办、承办和参加各类展会和相关赛事,激活创新要素和创新生态,提升丝绸产品创新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进出口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释放市场潜力和消费潜能。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端,畅通流通渠道。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和检测,增加优质蚕桑新品种和茧丝绸产品的市场供给。建立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大型商超专营店和特色卖场等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形式营销渠道,带动引领行业的新消费。

  (十)传承弘扬蚕桑丝绸文化。大力传颂华夏古老蚕桑丝绸文明,宣介现代蚕桑丝绸科技革命,弘扬“丝路精神”,开放交流、互鉴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企业发展商旅文融合产业,建设蚕桑丝绸博物馆、蚕桑丝绸博览园、蚕桑丝绸文化小镇和科普中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丝绸文化旅游景点,促进蚕桑丝绸产品消费。

  (十一)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在渝蚕桑丝绸相关高校、研究院所、研发平台、产业技术体系、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技术人才及团队等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优势,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促进蚕桑丝绸产业高效创新发展。开展我市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和发展模式研究,创新组织模式、经营模式和成果转化机制,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蚕桑生产机械装备研发,纳入农机发展重点范畴,围绕桑树种植、桑园管理、桑叶采摘、蚕种制育、智能养蚕、蚕茧收烘等环节,引导科研机构及制造企业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开发省力化蚕桑机械和智能化装备,开展示范应用。加快人工饲料饲育技术研究,支持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研发,适宜人工饲料育蚕品种选育。支持家蚕人工饲料加工厂建设,开展人工饲料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支持人工饲料养蚕车间建设,开发环境控制、生产管理、饲料生产及投放、病虫害防治装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支持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试点示范,探索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模式,推进传统养蚕模式创新变革。完善蚕桑丝绸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中试孵化、示范推广体系,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示范应用。支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建设智能蚕桑科研基地和蚕丝应用研究机构,支持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在主产区县建设分支机构,市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在主产区县建设科研试验示范站(点),引导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等向园区集聚、向基地集中、向企业深入,赋能蚕桑产业发展。

  (十二)创新行业发展服务支撑。依托重庆市蚕业总站、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重庆市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进一步优化和健全蚕桑丝绸产业技术体系机构设置和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指导能力和行业发展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畅通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评价鉴定、资源配置、信贷金融、人才培训等各方面服务渠道,构建强劲迅捷的行业发展服务体系。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完善蚕桑病虫防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蚕桑技术、经营管理的指导和培训,提升从业者素养,培养现代新型蚕农。

  (十三)促进川渝蚕桑丝绸产业深度协作。紧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充分挖掘两地特色优势,在顶层设计上谋篇布局,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地建设、资源共享、合作交流、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产业布局、企业带动、品种审定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全面推动川渝两地蚕桑丝绸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创建“川渝合作”新模式。打造川渝毗邻区现代蚕桑丝绸园区和产业带,推动黔江、涪陵、奉节、武隆、合川、江津、潼南、大足、云阳、巫溪等重点区县蚕桑丝绸产业提档升级,深化与四川南充、绵阳、宜宾等主产区的产业合作,共同建设西部桑蚕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优质蚕种生产供应调节基地、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蚕桑资源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合力打造1000亿级蚕桑丝绸产业集群。有效整合两地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促进川渝蚕桑丝绸的资源共享、科技互促,探索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蚕桑丝绸科技创新联盟,深入开展科研合作,合力开展蚕桑、桑茶等产业技术研发,协同推进蚕桑丝绸智能装备、人工饲料养殖技术研发,大力推广完善智慧蚕桑养殖系统,推动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产业化发展,为川渝蚕桑丝绸行业协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共同推进蚕桑丝绸要素市场建设,合作开展刺绣、织锦等技艺大赛、技术交流研讨活动和专业展会,开发“嫘祖文化”“蜀锦”“蜀绣”“中国绸都”“丝绸源点”等蚕桑丝绸文化产品,推动同根同源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六、“十大”重点工程

  (一)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依托西南大学优势创新资源和学术领先地位,利用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建立科技攻关协调机制,实施一批颠覆性、卡脖子的蚕桑科研重大攻关项目,引领我市蚕桑丝绸产业创新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平台,加速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形成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搭建产业技术交流展示平台,定期举办产业峰会、行业交流、行业赛事等活动,互通有无,推动产业技术快速推广。

  专栏1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平台建设:支持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和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完善重庆市蚕桑科技创新团队1个、丝绸科技创新团队1个、蚕桑研发平台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

  基地建设:建设重庆市蚕桑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个。

  (二)蚕桑种业提升工程

  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蚕研所、重庆三峡农科院蚕研所等科研机构,建立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蚕桑新品种创制选育基地,筛选、创制优势蚕桑育种材料,培育优质、高产、抗逆、多用途蚕桑新品种。依托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良种种苗生产单位,建立蚕桑良种“育繁销”一体化基地,畅通蚕桑种苗销售渠道和网络。依托市蚕业总站建立健全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严格控制蚕种微粒子病。加强桑树种子、苗木检验检疫,确保桑树苗木供给质量。

  专栏2蚕桑种业提升工程

  种质资源创新能力提升:建设蚕桑种质资源库和保存基地2个,建设蚕桑遗传资源分析和育种基地1-2个,大力筛选、创制蚕桑优异育种材料,培育蚕桑新品种。

  种苗育繁销基地建设:建设年产10万张以上的现代化蚕种场2个、现代化桑品种繁育基地1-2个,年产蚕种20万张、桑苗5000万株。

  种苗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市级蚕桑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及标准。

  (三)蚕桑基地建设工程

  在“十三五”基础上,集中连片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桑园基地建设,改造低产桑园和新建设优质高产桑园25万亩,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产优质桑园达到40万亩。以渝东北、渝东南优势蚕桑产业带和渝西地区蚕桑基地镇为重点,集聚要素集中连片打造10万亩以上的蚕桑主产区(县)2个、5000亩以上蚕桑种养大镇20个、500亩以上示范基地30个;培育年产鲜茧5000吨以上基地区县2个、年产鲜茧1000吨以上基地区县5个。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等设施,配套标准化催青室、小蚕共育室、养蚕大棚、省力化蚕桑机具、消毒池、蚕沙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

  建设高水平现代蚕桑产业园区,融入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争创国家现代农业(蚕桑)产业园。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渝西地区建设现代蚕桑产业技术综合示范先行区,示范推广以蚕桑高新技术为主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以黔江区为中心建设融优质蚕茧生产、蚕桑生物产业和茧丝绸加工为一体的全国蚕桑丝绸全产业链示范区;在渝东北地区以奉节县为中心,建设融智能蚕桑设备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为一体的三峡库区智能蚕桑综合示范区。

  专栏3蚕桑基地建设工程

  蚕桑产业强县(区):发展桑园面积10万亩、年养蚕超过10万张、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的蚕桑产业强县(区)2个。

  蚕桑产业基地镇:发展桑园面积5000亩,年养蚕1万张以上,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基地镇20个。

  基地标准化建设:大力建设千亩级(1-5千亩)标准化蚕桑基地,新建500亩以上示范基地30个,建设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催青、小蚕共育、养蚕大棚、省力化蚕桑机具、消毒池、蚕沙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全国蚕桑丝绸全产业链示范区(黔江区),现代蚕桑产业技术综合示范先行区(合川区、永川区、大足区等),三峡库区智能蚕桑综合示范区(奉节县等)。争创蚕桑领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四)智能蚕桑示范工程

  依托市内重点蚕桑机械设备研发制造企业,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蚕业总站等专业院所站,以智能养蚕设备和山地桑园省力化设备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智能蚕桑设施设备优化升级和配套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在黔江区、奉节县、涪陵区、云阳县等蚕桑主产区推广家蚕人工饲料育和工厂化饲养,建立智能小蚕生产车间,全面实现小蚕商品化。在合川区、奉节县、巫溪县、云阳县等地加大力度建设大蚕智慧养蚕车间示范推广基地,在永川区试验示范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

  专栏4智能蚕桑示范工程

  智能蚕桑研发生产:以智能养蚕设备和山地桑园省力化设备为主攻方向,培育发展智能蚕桑设备研发生产企业2-3家,扩大产能和销售。

  智能蚕桑示范基地:建设智能蚕桑示范基地20个以上。

  (五)丝绸工业提质工程

  加强缫丝织绸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无害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实现节能环保自动烘茧机、智能煮茧和智能化自动缫丝全覆盖。持续引进剑杆织机、数字提花机等先进设备,建设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丝绸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车间,装备数字化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加强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提升改造,实现企业“三废”排放100%达标,综合能耗降低50%。按照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要求,集中要素资源建设茧丝后端加工聚集区。以现有产业基地和加工园区为基础,增产能、补短板、强特色,建设多个现代丝绸工业园区。在黔江补齐丝绸印染、精炼等产业链短板,引进服装生产和设计企业、出口外贸企业,建成产业链齐全的现代丝绸工业园区。在奉节通过引入智能蚕桑设备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产能,打造蚕桑丝绸智慧工业园。在合川打造以双宫丝加工为特色的双宫丝工业园,提升双宫丝质量和产能,打造双宫丝品牌。

  专栏5丝绸工业提质工程

  装备升级:加强缫丝织绸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无害化改造,自动化率达70%以上。

  智能制造:建设丝绸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打造丝绸工业智能车间。

  绿色生产:“三废”排放100%达标,综合能耗降低50%。

  园区建设:黔江现代丝绸工业园区,奉节现代丝绸工业园,合川双宫丝工业园等。

  (六)生物资源开发工程

  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蚕研所等蚕桑重点研发机构,融合生物技术、饲料、食品和医药卫生等研发能力,切实发展蚕桑生物资源开发新产业。大力发展蚕桑动物饲料、蚕桑生物医药、蚕沙复合肥、桑枝生物燃料等蚕桑生物产业,集中资源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形成蚕桑生物资源开发的示范基地。在蚕桑主产区推广桑枝食用菌、蚕沙桑枝生物肥料等示范基地,消纳富余蚕桑生物质资源,提升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合川区正佳饲料等企业为依托建设家蚕人工饲料生产基地,以渝西地区为主布局桑畜禽饲料加工产业基地。推进以丝蛋白利用为主的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和护肤美妆产品研发生产,培育壮大相关企业,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

  专栏6生物资源开发工程

  基地建设:建设具有典型特色、明显优势和明星产品的蚕桑生物产业基地3-5个,支持黔江区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企业培育:引进培育蚕桑生物资源深加工龙头企业1-2家。

  (七)蚕桑文旅繁荣工程

  支持北碚区充分利用蚕桑科技文化教育资源集聚优势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以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蚕桑特色商业街等为基础,建设融蚕丝文化研究、保护、宣传、科普、教育、文旅等为一体的蚕桑科技文化小镇。鼓励梁平区以“丝绸制造文化空间”为主体建设丝绸工业文旅产业基地,融农旅康养、工业旅游、科普教育、产品展示、文创设计、产品销售为一体,开创蚕丝文旅消费产业新业绩。支持万州区武陵镇石桥水乡湿地公园、黔江区濯水古镇等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发展蚕桑文旅产业,鼓励支持黔江区濯水镇、金溪镇、太极镇,潼南区塘坝镇,大足区中敖镇等基地镇申报建设国家级特色小镇,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丝绸文化旅游景点,促进蚕桑丝绸产品消费。

  专栏7蚕桑文旅繁荣工程

  特色小镇:建设蚕桑丝绸科技、文化、农旅等特色小镇3-5个,争创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

  体验产业:发展桑果采摘、蚕桑科普、丝绸工业旅游、蚕丝消费展会等多形式蚕桑丝绸体验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

  (八)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持续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鼓励通过土地流转、雇工生产等方式,推行小蚕工厂化、多批次滚动、十天养蚕法等创新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和联农带农能力。培育高产桑园30亩以上、年养蚕100张以上的职业养殖重专户1000户。培育复合经营主体500家,通过专业合作社、微小型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形式,推行“桑+X”等立体种养和复合经营模式。引进建设桑枝食用菌、桑果加工、饲料加工等农业加工企业,带动蚕桑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发展,培育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龙头企业5-10家,推动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专栏8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蚕桑重专户:培育经营桑园30亩以上、年养蚕100张以上的重专户1000户。

  复合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合作社、微小型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500家。

  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龙头企业5-10家。

  (九)产品品牌战略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企业为主体,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鼓励黔江、武隆、潼南、大足、奉节、云阳、巫溪等优质茧生产区申报桑蚕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标志品牌,做强重庆优质茧品牌。推动符合条件的丝绸企业申请中国丝绸协会高档丝绸标志,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巩固现有蚕桑丝绸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美誉度,扩大知名度,进一步创建蚕桑丝绸及多元化利用产品新品牌,形成“巴渝丝绸”品牌阵列,提升蚕桑丝绸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提升丝绸产品原创设计能力,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蚕桑丝绸产品新名牌、大品牌。以茧丝绸企业为主体,利用市内纺织服装高校人才优势,建立丝绸产品创新中心,以创意设计为引擎带动丝绸产品创新发展。定期举办、承办或参加相关赛事,激活创新要素、创新生态,提升丝绸产业创新发展水平。

  专栏9产品品牌战略工程

  优茧品牌工程:培育和申报桑蚕茧农产品地理标志3-5个,农产品优势主产区2-3个。

  优丝品牌工程:培育和申报高档丝绸标志2-3个。

  丝绸品牌工程:培育3-5个国内具有影响力、国际具备知名度的丝绸产品新名牌、大品牌。

  设计能力建设工程: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共建丝绸产品创新中心;举办重庆市丝绸产品创设大赛。

  (十)技术服务保障工程

  充分发挥我市蚕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和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畅通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评价鉴定、资源配置、信贷金融、人才培训等各方面服务渠道,构建强劲迅捷的行业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制定桑树栽培、桑园管护、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消毒防病等蚕桑生产主要环节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加强宣传培训,强化落地落实。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针对产业技术难点出实招、用实劲,探索实践适宜重庆山地农业特色的蚕桑新技术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集成和模式范例,增加产业高新技术的有效供给,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技术人才培训,实施知识更新计划。实施产业高级研修项目,提升我市蚕桑丝绸产业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专业能力和水平。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和短期培训,建立专业技术培训常态化机制,提升基层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1000名行业技术能手和技术带头人。依托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继续教育基地,支持蚕桑丝绸学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培养200名以上行业发展专门人才。

  专栏10技术服务保障工程

  保障体系建设:支持重庆市蚕桑丝绸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技术标准制定:制定一批产业技术新标准。

  技术/模式创新:创新推广新技术、新模式3-5项,创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

  专技人才培养:依托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等,建立我市蚕桑丝绸产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和高级研修等多层次行业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培养更多行业领军人才,培养200名行业发展专门人才,1000名行业技术能手。

  技术宣讲培训:每年举办2场以上技术宣讲和培训,培训“职业蚕农”5000人。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以现代蚕桑丝绸产业体系建设为引领,强化多部门协同机制,市商务委统筹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与推进,并加强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经济信息委、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蚕桑丝绸产业重点区县要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蚕桑丝绸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以产业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出台地方产业发展方案,切实推进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等社团作用,开展行业运行监测和产业发展调研,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二)加大政策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整合现有涉农企业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政策,落实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充分利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林业局、市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形成整套政策支持体系,为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现有政策的宣传落实,加强政策分类指导、因企施策,依托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区两群”建设等战略实施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充分利用蚕桑生产农机装备补助政策,支持产业装备的现代化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涉农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贴息政策,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和补贴力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蚕桑丝绸产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市财政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各部门沟通协作,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先投入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合理、规范使用商务部、市财政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以项目实际效果为导向,重点支持示范带动性强和社会公益性好的蚕桑丝绸项目,严格审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鼓励各地使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蚕桑产业。优化投融资环境,创新投融资模式,畅通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鼓励成立创新基金、种子基金、风投资本、创业资本等多元投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强化金融服务意识,引导各类金融保险机构为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

  (四)加强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产业新标准制定和《重庆市蚕种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修订,建立起全面引领我市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整顿规范鲜茧收购市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惩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保障蚕农利益。加强对蚕桑种苗、丝绸产品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倡导公平、公正、合法竞争。支持茧丝质量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公证检验质量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质量信息互联和共享服务,推行公证检验交易结算制度。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